​手足口病知多少

 手足口病是讓不少家長揪心的兒童常見傳染病。手足口病有哪些特點?甚麼情況下需要及時就醫?接下來便一一說明。

 一、甚麼是手足口病?有何特徵?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在小孩中流行的傳染病。有以下幾個核心特點:

 1.誰容易得:五歲以下兒童是高危人群,特別是一至兩歲時最易中招。

 2.高發期在何時:全年都可能出現,但四至七月(春季高峰)和九至十一月(秋季高峰)是高發期。

 3.有甚麼症狀:孩子會發燒,接著手、腳、嘴巴、屁股等地方冒出紅點、水皰或潰瘍,還可能咳嗽、沒胃口。

 4.嚴重程度:多數孩童症狀輕,七至十天自己就好了;但極少數(尤其三歲以下)可發展為腦炎、肺水腫,甚至危及生命。

 而目前能導致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二十多種,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腸道病毒A71型(EV-A71),還有柯薩奇病毒的不同亞型。

 二、病毒怎麼「找上」孩子的?

 1.糞口傳播:這是最主要的途徑。比如喝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吃了沒洗乾淨、被污染的食物,病毒就會通過嘴巴進入身體。

 2.密切接觸傳播:孩子接觸了患者的口水、鼻涕、皰疹液,或者接觸了被這些東西污染的玩具、毛巾、奶瓶、門把手,之後又摸自己的鼻子、嘴巴,病毒就可能趁機鑽進身體。

 3.飛沫傳播: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病毒會跟著飛沫飄到空氣中,孩子吸進去後也可能被感染。

 三、家庭防護如何做?

 預防的核心是切斷傳播鏈,同時增強孩子抵抗力:

 1.接種疫苗︰疫苗是防護病毒最好的盾,建議六月齡至五歲接種EV-A71疫苗,一歲前完成接種效果最好。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飯前便後、外出回家,用肥皂和流動水搓洗四十至六十秒。不共用物品,兒童餐具、毛巾、玩具要專人專用,定期煮沸或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劑,但家長要嚴格按照產品說明使用,並避免讓兒童接觸,以防誤食或灼傷)。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喝開水、吃熟食,水果洗淨削皮。

 3.環境防護不能少︰多通風,每天開窗三次,每次三十分鐘以上。少聚集,高發期少去遊樂場等擁擠場所。勤消毒,門把手、玩具、桌面等常擦洗,衣物被褥勤晾曬。

 4.增強抵抗力︰要有規律而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免疫系統修復與發育的「黃金時段」,要固定作息時間、避免孩子熬夜。均衡且富含維生素的飲食,每日保證優質蛋白(牛奶、雞蛋、魚等)和新鮮蔬果。適度戶外運動與陽光照射,中等強度活動(散步、跑跳),可以提升免疫細胞活性,運動後及時擦汗補水,避免著涼。

 四、萬一感染了怎麼辦?

 輕症居家護理。隔離休息:患兒應居家休息,期間避免接觸其他娃;退熱止痛:發燒超過38.5℃,根據醫囑使用退燒藥。口腔護理:吃溫涼流食(粥、奶)避免刺激潰瘍;皮膚護理:皰疹要防止抓破。

 當孩子出現以下危險信號,立即前往醫院就診。高燒超過三天不退,吃了退燒藥也沒用;精神不好,比如總想睡覺、沒力氣,或者煩躁得尖叫;呼吸變快(嬰兒每分鐘超過五十次,幼兒超過四十次)、手腳發冷、臉色發白或發灰;嘔吐、抽搐,或者站不穩。◇

 (資料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