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嗩吶傳世界  楊靜

 金秋十月,晉北黃土高原秋意正濃。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的一間臨街小屋裡,青年嗩吶演奏者張桐、鞏茂與團隊樂手沉浸於排練中。嗩吶的高亢音色與現代樂器交織,他們將傳統定襄八音樂器融入架子鼓、鋼琴等元素,以創新演繹打磨日常演奏。

 嗩吶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定襄嗩吶(當地稱「響器」)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由京城鼓樂班傳入後扎根當地,成為民間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的重要載體。

 1991年出生的張桐自幼受父親影響,9歲學習嗩吶、口琴等民族樂器。「民間藝人沒有曲譜,全憑口傳心授。」13歲,張桐開始學習打擊樂培養節奏感,後拜師嗩吶演奏家梁福德。

 比張桐年長8歲的鞏茂同樣師從梁福德,15歲自學嗩吶,後在太原比賽時被梁福德發掘並收為弟子,系統學習專業技巧。鞏茂說,這段經歷讓他「提升了不止一個台階」。如今,鞏茂已成為晉北地區知名嗩吶演奏家,多次在國內外器樂大賽中獲獎。

 「情感是嗩吶藝術的靈魂,技巧也不可或缺。」張桐認為,嗩吶藝術根植民間傳統,專業體系亦源自民間採集。

 演出時,二人大多使用自製的傳統嗩吶,與專業嗩吶相比,傳統嗩吶木桿較粗,音色洪亮高亢。近年來,他們多次前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交流演出。

 「國際舞台上,評委們拿著我的大嗩吶愛不釋手,說其音色獨特、爆發力強。」張桐說,嗩吶等中國民樂在國外的表演極具視覺衝擊力。這種文化傳播不僅展示了中國樂器的藝術價值,也讓世界感受到黃土高原的深厚底蘊。

 如今,師兄弟二人除日常演出外,還在當地藝校教授嗩吶,學生已從十餘人增至百餘人。張桐說:「嗩吶需耳朵、手指與氣息配合,是最難學的樂器。」他期望學生的藝術造詣能超越自己這一代。

 此外,他們還組織民間藝人成立演出團隊,融入電吉他、架子鼓、電子琴等流行元素,吸引年輕學員。同時通過新媒體發佈演出視頻,讓嗩吶藝術觸達更廣受眾。

 未來,張桐計劃「毫無保留地教學,讓嗩吶傳承下去」,鞏茂則希望「保留傳統風韵,加入現代元素,讓民樂登更大舞台」。◇(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