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深雨)華麗轉身  愛莉

隨着社會進入電子化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悄然改變。傳統的民生購物場所正面臨轉型的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承載着幾代人記憶的街市。過去,想品嘗最新鮮的食材,人們總會走進街市;那裏不僅是買賣的場所,更是社區交流的空間。然而,隨着大型超市和二十四小時便利店的興起,街市的客流逐漸流失,許多老攤販因收入減少而縮短營業時間。儘管長者仍是街市的核心客群,但若缺乏年輕一代的參與,街市的未來將難以維繫。因此,活化街市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小城傳統街市設施普遍老舊,活化計劃首先應從改善基礎設施着手。例如增設無障礙設施,如電梯和斜坡,方便長者與行動不便者進出;同時更新通風、排水和照明系統,提升整體衛生條件與購物體驗。在硬件改善的基礎上,內容的多元化同樣重要。除了保留傳統生鮮攤位,還可以引入熟食檔,讓居民在採購之餘,也能享受即製美食,從而提升消費體驗。

此外,引入文創產品攤位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徑。這不僅能為有意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平台,實現他們的創業夢想,還能推廣本土品牌,豐富街市的內涵。文創市集的概念符合當下消費趨勢,特別是年輕一代追求體驗式消費的特點。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亦不可或缺,讓街市與現代消費模式接軌,吸引更多習慣電子消費的顧客。

總括而言,街市的活化與社區經濟的發展是一條可持續且具有社會意義的路徑。它不僅平衡了傳統民生與現代消費的需求,更讓街市在保留小城市井煙火氣的同時,具備吸引年輕群體與遊客的活力。通過活化,傳統街市可以轉型為符合現代需求的社區樞紐,既維繫城市的人文特色與生活氣息,又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