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亮相國家圖書館  應妮

 「烽火僑批——從戰火中的僑批看華僑赤子心、家國情」展覽10月18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幕,通過111件/套僑批、歷史照片及多媒體裝置,展現華僑「愛國、愛鄉、愛家人」的赤子情懷。

 僑批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合稱,長期流行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僑居地與東南沿海僑鄉之間,流傳時間長達150多年。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此次展覽分為「山河破碎覺醒之聲」「血色家書苦難見證」「國民職責毀家紓難」和「抗戰到底必勝信念」四個篇章,重溫海外華僑華人的抗戰史詩。展覽現場設置了「聽僑批」裝置,觀眾可聆聽僑批文字轉化的「烽火之聲」。

 江門市博物館館長高東輝介紹,籌備該展歷時大半年,從館藏的僑批中挖掘與抗戰歷史相關的內容,如對家鄉親人的擔憂、在海外的踴躍捐款、對抗戰勝利的渴望等,「希望能讓觀眾從書信的隻言片語中去感受海外華僑的心境,這些穿越烽火的家書銘刻著他們深沉的家國情懷」。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研究員羅楊表示,僑批有寄有回,是兩地的聯結,反映出無論身在海外還是堅守故土,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強大凝聚力。「僑批是宏大歷史叙事之外的微觀細節,是官方文書之外的民間日常,但正是一分一毫的捐款和字裡行間的樸素文字,生動詮釋了僑胞與祖國命運、民族興亡休戚與共的赤子之心。」

 展覽由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五邑大學僑鄉文化與區域國別研究院主辦,江門市博物館承辦。◇(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