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和天津市環湖醫院牽頭,聯合中國多家醫療機構,近日共同啟動首個神經重症腦機接口多中心臨床試驗。
研究團隊表示,腦機接口技術突破傳統運動和認知功能修復應用範疇,走向神經重症這一全新領域。
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國產腦機接口編解碼芯片及採集芯片,開發了高分辨可穿戴腦電採集設備,完整閉環「端-邊-雲」三位一體腦機智能平台;在多模監測方面,開發了顱內壓、腦氧及全身多部位氧合同步監測設備,助力神經重症實時監測。
據悉,基於腦機接口聯合腦脊液循環動力學技術,團隊將傳統腦積水診斷時間從2至3天縮短到30分鐘,同時準確率大幅提升,大大減輕醫務人員臨床負擔及醫療支出。
作為神經重症患者的常見併發症,腦積水是由腦脊液在腦室內積聚過多所致,重者可能引發顱內壓增高、腦組織損傷、神經功能障礙等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昏迷或死亡。神經重症腦積水誤診率高達62%,還面臨著診斷周期長、治療手段有限等一系列問題,亟待引入創新技術予以解決。
本次會議同步啟動「基於無創技術的神經重症多模態腦監測」「無創迷走神經刺激聯合數字療法改善重症空間記憶」等六組多中心臨床試驗,以期實現神經重症多模無創實時監測、腦功能在線實時評估以及腦疾病高效治療,真正意義上實現腦機接口技術在神經重症無創精準診療方面的體系化臨床應用。
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劉秀雲表示,該項目依託多中心臨床試驗,建立「基礎研究-臨床試驗-規模應用」閉環,催化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療法從科研突破走向臨床實用,為患者打開通向未來醫療的新入口,提升腦機接口技術轉化應用的國際競爭力。
天津市環湖醫院黨委書記葛樂介紹,腦機接口技術極大拓寬了神經醫學的邊界,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