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十月八日電】(梁欽卿)國慶中秋假期,來自愛爾蘭的傑西卡(Jessica)在重慶「中外二手集市」擺攤。不足兩平方米的攤位上擺滿各種工藝品與二手衣物,吸引不少行人駐足。
「我這次帶了三大包二手物品,最多的是服裝,還有手提包、玩偶等,每件都是十元(人民幣)。」她一邊麻利地為顧客挑選著衣物,一邊亮出收款碼。她準備將這份收入捐贈給一家流浪動物收容所。
韓國流行唱片、英文啟蒙書、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來自世界各地的舊物,在這個中外二手集市匯聚,為遊客們鋪開一場「一站式」的環球漫遊。
該集市自二0二三年開辦,如今已實現常態化運營,獲得當地相關部門授權,每周在重慶不同街區輪流舉辦,每次開市至少三十家攤位參與,所售商品皆經過嚴格篩選。
在傑西卡攤位一旁,來自立陶宛的朱莉亞(Julia)一邊試戴一條手鏈,一邊與攤主還價。「二手集市所傳遞的是一種『共享』的生活哲學,是『以物會友』的溫柔連結。」朱莉亞認為,寫滿筆記的舊書、保養得宜的膠片相機......這些看似平凡的舊物,都藏著獨一無二的故事。
朱莉亞說,她在中國的二手平台上看到,有人在轉售物品時會寫著「希望為它找到下一個珍視的人」,這種情感的傳遞讓閑置物品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媒介。
來自美國的珍妮(Jenni)是資深「淘貨達人」,如今在重慶一所學校任教。她受訪時表示,與歐美成熟體系相比,中國的二手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期,既有助於外國遊客更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也為他們提供了獨特的生活體驗。
「年輕一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對二手價值的認同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場綠色循環。」重慶「中外二手集市」策劃者張莎莎認為,中國持續擴大的開放之門以及「反向代購」催生的新需求,一方面將推動國貨不斷提質創新,另一方面也可以預見,中國各地的二手集市將出現更多異國面孔。他們不僅是買手或攤主,更是「以物會友」促進文化交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