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十月六日電】(中新社記者 孫秋霞)「月光光,照地堂,中秋看燈賞月忙……」中秋佳節,位於廣州市北京路文化旅遊區的讚記龍鳳禮餅店循環播放著廣府童謠,攤位上用彩色小竹籠裝著的豬籠餅格外醒目,不時有市民遊客過來詢價購買。
豬籠餅是廣式中秋禮餅中極具童趣的一種。早前在廣府地區,月餅師傅烤月餅前,需要先試試烤爐的火候,便用做月餅剩下的「邊角料」隨意捏成小豬的形狀烤熟,專門送給小朋友,寓意「豬籠入水、四方來財」,承載著廣東人滿滿的童年回憶。
「以前物質不太充裕時,小朋友擁有一個豬籠餅非常開心,那時的麵皮比較硬,豬籠餅可以用一根紅繩掛著,我們經常拎著它走街串巷,可謂『食得又玩得』。」西關禮餅製作技藝傳承人謝穎春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隨著工業化月餅生產成為主流,傳統手工月餅逐漸淡出大眾視野。豬籠餅因工藝繁複、成本高昂且包裝樸素,一度在市場沉寂。近年來,廣東多家餅店重新發掘這一傳統美食,推出的改良版豬籠餅成為中秋佳節「新寵」。
「以前的豬籠餅比較瘦,現在做得稍微胖一點。餅皮的配方和一百多年前差不多,餡料我們改用低糖的蓮蓉蛋黃,並用巧克力製作豬眼睛。」謝穎春介紹。
歷經歲月沉澱的豬籠餅,其製作有著一套嚴謹的步驟。從餅皮的麵粉、糖漿、梘水和花生油配比,到餡料的甜度掌控,再到烘焙的火候,分毫之差,都可能失其風味與口感。
謝穎春告訴記者,熬製糖漿是製作豬籠餅最關鍵的環節,唯有熬至恰到好處的糖漿,方能為豬籠餅染上澄澈金亮的底色,並賦予餅身足夠的韌性,使其在烘烤中完好如初。
在一張長桌前,謝穎春現場製作豬籠餅。她動作嫻熟,在捏麵糰、包餡料的每個環節,都會習慣性地用電子秤稱一稱。謝穎春稱,雖然自己做了幾十年豬籠餅,但還是會用電子秤核準克數。如果比例不對,餅的口味和形態都會受到影響。
肇慶市高要區新橋鎮素以傳統手工月餅聞名,當地老店在傳承豬籠餅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創新推出水果風味新品,並巧妙採用本土非遺「洋藍」進行包裝。傳統餅香與清新果香交織,使其成為備受街坊青睞的中秋佳品。
在「中國月餅之鄉」湛江吳川,該地的大塘邊街以編織豬籠餅籠出名。每年自農曆二月起,街坊們便開始忙碌起來,指尖翻飛間,一隻隻精巧的餅籠被編織出來,一直持續到農曆八月十五。
「我們的豬籠餅推出後,銷量一年比一年好。」謝穎春表示,「更讓我們感動的是,許多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專門來買豬籠餅,他們說要把這份『古早』(方言,意思為年代久遠、具有歷史感)手信送給身在海外的親人,以解舌尖上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