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長)珍愛生命  安然

九月十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在生活中,人與人的衝突時有發生,當我們在激動的情緒下,衝突可能會加劇,但這些衝突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學習如何冷靜地緩和情緒。

心理學家米爾博士曾提出過一個「儲愛槽」理論。這個理論強調,愛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基礎是先要愛自己,先要讓自己的「儲愛槽」充滿。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又怎麼能有足夠的愛去給予別人呢?

「儲愛槽」滿的人長大之後天然充滿愛心,因懂得愛人而被人愛,愛得以不斷傳承。儲愛槽乾癟的人,不會愛又渴望愛,聽信甜言蜜語,迷戀羅曼蒂克,追求各種危險的刺激,對愛永遠不滿足。都說美好的童年治癒一生,糟糕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那些無論多麼有錢卻都鬱鬱不樂的人往往都有一個無愛的童年。

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症》中:十四歲中學生子燁常常因為一些同學對自己的看法而感到壓力和焦慮。她告訴父母她生病了,但是父母卻覺得孩子能有甚麼病,因此無視她的求助。漠不關心的父母,加速了子燁內心的焦慮,甚至讓她有了自殘的傾向。一次,她在學校找不到剪刀的蓋子,情緒崩潰的她用剪刀劃開了自己的手指。直到她看到手指流血,才平靜下來。這種被忽視的感覺會讓孩子感到恐懼,背後衍生出的叛逆更像孩子在控訴「我不被愛」。

孩子在青春期,最怕的兩件事:恐懼與排斥。被父母忽視的恐懼,被同學小群體的排斥。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是傾向於先求助父母,這就是尋找安全感。他們對被同學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同齡人的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果父母的評價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在同伴身上尋求認可,甚至讓他們寧願冒着高風險,也要選擇去迎合同齡人。

十至十四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最大的在意點是:別人是怎麼看我的。此時的孩子極度重視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容易從他人那裏來界定自己自尊感的強弱。一旦有人對他產生質疑,都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讓家校共同建立一個更加關愛的學習環境,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心聲,給多一點關心,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理解。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珍惜,每一個故事都應被聆聽。在這裏,攜手傳遞愛與關懷,讓生命的光芒照耀青少年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