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熱帶雨林深處的欣欣「象」榮 趙珮然 王賢思

 熱帶雨林的密林中傳來悠長的象吼聲——這裡是雲南西雙版納,中國野生亞洲象的家園。近30年來,在全球亞洲象總量不斷減少的形勢下,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逆勢大幅增長,較上世紀80年代幾乎翻了一番。熱帶雨林深處的欣欣「象」榮,折射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扎實成效。

 「野象去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

 「跑!拼命跑!」幾天前,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一片靜謐的甘蔗地裡,野象監測員彭金福遭遇了驚魂一幕——他與一頭野象狹路相逢,野象直衝而來。

 回憶起那一刻,這位皮膚黝黑的哈尼族漢子仍心有餘悸。狂奔數十米後,追擊的野象才停下腳步。彭金福立刻操控無人機升空,無人機上的預警喇叭在甘蔗地上空響起:「附近有亞洲象活動,請立即撤離!」

 這是彭金福與野象相處的日常。「野象去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他說。

 以前,彭金福的工作全靠雙腿追,望遠鏡視線常被密林擋住。如今,無人機能讓他同時檢測多個象群。

 最近象群頻繁出沒。「勐滿村一帶活動23頭」「大石頭河菁一帶活動5頭」……彭金福手機裡近20個預警群365天都在更新信息,為村民出行劃出安全範圍,避免人象衝突。他還把預警做成帶語音的短視頻發到社交媒體上。「一些老人不識字,但畫面配合聲音一聽就懂,一看就知道是在哪片區域。」彭金福說。

 「監測員是保障人象和諧的重要力量。」西雙版納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檢測室主任周晨浩說,他們還記錄象群活動情況,為科研和政策提供基礎數據。

 以這些數據為基礎,西雙版納州構建了智能防護體系:地上建300餘公里脈衝電圍欄、1.35公里防象圍欄,安裝防象燈;空中佈設紅外相機、智能廣播;雲端通過微信等推送預警……2022年以來,發佈預警3.5萬餘條,避免700餘起人象衝突。

 下午5點,烈日仍炙烤著甘蔗地。「象群該醒了。」彭金福抬頭望向山坳,無人機騰空而起,屏幕里灰黑色身影閃動,遠處中老鐵路上列車呼嘯而過。

 「當『象爸爸』很苦,也很酷」

 清晨的陽光透過北緯21度的雨林樹冠,灑在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年輕的「象爸爸」莫詩宇蹲下身,輕輕撫摸著小象「崽崽」的額頭,鼓勵牠爬坡。480多公斤的小傢伙撒歡衝進林間,惹得莫詩宇滿臉笑意。

 這裡是國內唯一以收容、救助、繁育亞洲象為核心的科研基地。2008年建成以來,累計救助野象30餘次。目前,8頭暫時無法回歸野外的大象在21位「象爸爸」的照料下健康成長。

 2021年罕見的大象北上南歸故事,讓莫詩宇迷上了人象和諧的世界,大學畢業後便應聘成為「象爸爸」。

 2024年8月22日傍晚,監測員在大渡崗鄉發現一頭落單小象,右後腿帶著明顯傷疤。

 送到中心時,牠只有90釐米高、100公斤重。初為「象爸爸」的莫詩宇和同事24小時輪流守護——餵羊奶、敷藥、康復訓練。快一年過去,「崽崽」的傷口已痊癒,從蹣跚學步到活蹦亂跳。

 陳繼銘是繁育中心的一位「老父親」。20餘載光陰,他幾乎參與或見證了中心每一頭救助亞洲象的成長。

 大象「羊妞」已有十歲。10年來,陳繼銘一直陪伴著這隻出生不久就被遺棄、如今已經約1.5噸重的「大姑娘」。

 如何讓從小跟人長大的「羊妞」融入象群,是陳繼銘這幾年琢磨最多的事。在他看來,「救助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圈養,而是讓牠們回歸大自然。」

 頂著30多度的高溫,終日和螞蟥、蚊蟲為伴,「象爸爸」們日復一日地帶著收容的大象進行野化訓練。多年來,他們還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編制完成了《收容救護亞洲象康復飼養技術規範》等8項雲南省地方標準,為全球大象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

 「科技讓人和象都更安全」

 雨林深處,一台台紅外相機靜靜「守候」。筆者在回收的紅外相機鏡頭裡看到,象群或低頭覓食,或在雨林池塘里打滾。

 「通過這些裝置,我們能確定象群的數量、分佈,還能看出牠們的活動規律和種群變化。」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說,他翻開電腦上的相機佈點地圖,紅色標記點密密麻麻。

 上世紀80年代,亞洲象棲息地嚴重碎片化。「那個時候有效監測都困難,系統性保護更無從談起。」陳飛說,轉折始於管護力量的強化:11個自然保護區建立,為亞洲象劃定了約50萬公頃的「生態家園」;棲息地修復工程令退化森林重煥生機;20萬公頃的「中老邊境聯合保護區域」串聯起斷裂的生態通道。

 科技賦能讓保護「陸地之王」有了更多可能性:長期跟蹤、採集糞便和毛髮樣本用於基因分析,可以判斷象群之間的血緣關係;林間的紅外相機、無人機巡航和AI識別平台提供了實時數據支持。而在人象重疊區域的示範點,陳飛與技術人員反覆測試脈衝電圍欄的高度和電流,確保既能有效阻擋象群進入農田,又不會對牠們造成傷害……「科技能讓人和象都更安全。」陳飛說。

 近年來,中國野象數量穩步增長,保護管理措施持續完善。調查顯示,雲南野象數量已由1976年的140多頭增加到如今的300多頭,呈現健康繁衍的良好態勢。

 「從『被動救助』到『主動保護』,從『關注單一物種』到『維護生態系統』,我們讀懂的不僅是亞洲象,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陳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