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將至時,政府與民間總會反復提醒備好飲用水、食物、藥物等應急物資,清單裏的手電筒和收音機,總讓人生出幾分陌生感──這兩樣在日常裏近乎失踪的物件,乍看與颱風的磅礴威力無法匹敵,卻藏着緊急關頭最實在的安全感。
手電筒早已不是必需品。如今人人手機在手,隨便一按便喚出照明功能,便捷得讓傳統手電筒幾乎失去立足之地。然而在極端天氣,才會想起那些被遺忘的優勢:正經手電筒的亮度遠勝手機閃光燈,照得清漆黑的通道與積水的路面;早年那些又重又硬的款式,危急時還能當防身工具用。只是手機的普及太徹底,這份備用選項早已被多數人從生活裏剔除。
比手電筒更顯「過時」的是收音機。現在想聽節目,打開手機APP就能輕鬆實現,連常聽電台的我,已然沒有深究過信號來源──是依舊靠大氣電波,還是早已轉為網絡傳輸?若不是颱風可能引發斷水斷電,誰也不會想起傳統AM/FM廣播的妙處:它不依賴互聯網,也不挑剔供電方式,只要收音機裝着乾電池,哪怕整個區域停了電,也能穩穩接收災害預警、救援進展這些關鍵資訊。這份「斷電不斷聯」的可靠,是依賴電力與網絡的手機永遠未能取代的。
至於儲糧儲水,政府建議的「三天儲備量」本是穩妥的保險措施,可網上總不乏大批囤貨的景象,顯得有些誇張。直到聽朋友說起她的經歷,才懂這份誇張背後的沉重:她曾在「天鴿」颱風中獨自留澳,家人遠在外地,斷水斷電的日子裏,得自己去街喉提水,打開電櫃時甚至湧出過血水。那場創傷留下的PTSD,讓她至今備災時仍忍不住多囤些物資。這份過度準備裏,藏着親歷災害後的本能恐懼,旁人雖難共情,卻能理解那份不安。
颱風掠過的日子裏,手機可能沒電關機,網絡可能中斷失聯,那些被日常嫌棄「老舊」,已幾近被淘汰的物件反而成了依靠。它們或許不夠新潮,卻用最樸素的功能,守住了應急時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