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被風捲起的物價   方道源

行文之際,「樺加沙」即將來襲,這個號稱比「天鴿」、「山竹」更可怕的超強颱風,喚醒了八年前風災過後的PTSD。早在兩天前,超級市場裏的飲用水、公仔麵、餅乾麵包等物資已被一搶而空,貨架迅速清空的同時,連街市菜肉商品的價格也迅速上漲。

這個現象,正是剛學經濟時最基本的需求供給定理,「需求帶動價格上升」,當颱風可能導致交通中斷、物資供應暫時停滯的預期出現時,市民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而市場上的商品供給難以同步跟進,供需關係失衡下,價格自然隨需求上漲而攀升。

需求增多,除了因為風暴以外,還有營銷人員必學的心理因素。在這場「囤貨潮」中,又正好擊中營銷「四個心」(貪心、同情心、虛榮心、恐懼心)內的恐懼心。當颱風可能帶來停水、停電、外出不便等不確定性時,每個人心中都放着許多對未知風險的擔憂,於是市民就本能地通過「囤貨」這一行為緩解焦慮,試圖掌控可能出現的危機。

這種恐懼心首先會放大需求的緊迫性。原本只需購買三天用量的市民,因擔心物資短缺,可能會加倍甚至三倍囤貨,進一步加劇供需矛盾,為價格上漲提供了空間。其次,恐懼心容易引發「從眾效應」,當看到他人瘋狂搶購時,即便最初沒有強烈囤貨意願的人,也會因害怕「被落下」、「買不到」的恐懼,加入搶購隊伍,形成惡性循環,讓物價在短時間內快速騰飛。

從事件去學習經濟,從故事去看本質,颱風前的物價波動,是市場供需規律的體現,更是消費者恐懼心理被放大後的結果。這也喚醒我們,為甚麼以往會有「盲搶鹽」、搶廁紙的荒謬行徑,並且重複又重複着,都幾乎有ver 10.0版本了。

誰人都知,面對災害預警時,需理性判斷需求、避免盲目跟風,而相關部門也應及時調配物資、穩定物價,緩解公眾的焦慮。但經歷過「天鴿」的人們,再理性的,也難掩這份恐懼吧?平心而論,這次預防預警已經比較超前,接下來就是看上天對澳門的眷顧,和能否有效地迅速復原了。

一個狂風,吹起的不只物件,還有看似剛強的體系和脆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