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這片彈丸之地,璀璨的霓虹燈與豪華娛樂場常年交相輝映,如今又添上了一道新的風景線——流行歌手的演唱會。數以萬計的歌迷從四方湧入,澳門瞬間成為娛樂版圖的焦點。然而,在這片喧囂與閃光背後,「演唱會經濟」究竟為澳門的文化藝術生態帶來了什麼?是滋養,還是掠奪?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演唱會經濟」,將其視為旅遊業多元化和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利器。大型演出期間,入境旅客數字飆升,酒店入住率幾近飽和,博彩收入亦隨之水漲船高。然而,這種繁榮的本質,卻是資源的極度傾斜。政府不惜重金邀請鄰埠的表演者,提供稅務優惠與行政便利,彷彿開啟了一道資本的「綠色通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地藝文團體仍在為有限的資助金爭破頭顱,申請過程繁複,資金撥付緩慢如「擠牙膏」。這種「重外輕內」的資源分配,無異於一場文化的「劫貧濟富」,使得本土藝術創作在巨星的喧囂聲中愈發邊緣化。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經濟模式對澳門文化認同的潛在侵蝕。當一座城市的文化景觀被外來巨星周期性「佔領」,本土藝術家的聲音與敘事極易被淹沒。澳門獨特的文化脈絡——中西交融的歷史、土生葡人的文化、粵劇與傳統節慶——本應是文化發展的根基。然而,在追求快速經濟回報的邏輯下,這些深層的文化價值有被簡化為旅遊噱頭的風險。演唱會經濟所倡導的,是一種「機場文化」——它發生在澳門,卻與澳門無關;它吸引人流,卻未必能沉澱為在地的文化養分。
演唱會經濟的倉促上馬,亦暴露了澳門基礎設施與軟實力的嚴重不足。為迎接大型演出,臨時露天場地得以迅速搭建,展現了驚人的「澳門速度」。然而,週邊配套卻遠遠未能跟上。演出散場後,數萬名觀眾瞬間湧入狹小的街道,交通陷入癱瘓,公交系統不堪重負,的士坐地起價。餐飲與住宿價格飆升,不僅影響旅客體驗,更直接擾亂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這些「演唱會後遺症」折射出城市規劃的短視與應急管理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一場成功的文化活動,離不開素質良好的觀眾群體。而現狀是,許多觀眾僅為特定偶像遠道而來,結束後便匆匆離去,與澳門本地文化幾無交集。這種「文化快閃」模式,難以培育深度的文化消費習慣與審美素養。
澳門的魅力,從來不在於成為另一個國際演出的複製貼上之地,而在於其獨特的文化交融與生活韻味。若演唱會經濟僅滿足於用金錢換取亮麗的旅客數字,而忽視了文化根基的培育與市民生活的品質,那麼它終將只是另一場華而不實的煙火,澳門的未來,不應只是國際巨星的過場舞台,更應是每一個生活於此的人都能自在參與、共同譜寫的文化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