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甜)究竟是反對預製菜甚麼 初航
近日,網絡名人羅永浩與連鎖餐廳西貝「預製菜紛爭」愈演愈烈,已經霸榜熱搜好幾天。
羅永浩在微博發文指西貝「幾乎全是預製菜,還那麼貴。」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則公開回應稱西貝門店沒有一道是預製菜。
羅永浩吃的到底是不是預製菜,尚未有定論。畢竟,對於預製菜的理解,自始至終都存在非常大的分歧。官方有官方的規範,民間有民間的說法,在官方的認定中不屬於預製菜的,在消費者那裏可能卻相反。
疫情後,餐飲市道踏入寒冬,食肆面對收入銳減,租金及人力成本卻居高不下,消費者獨立快速就餐的需求以及外賣業務對出餐時間的苛求讓預製菜在餐飲業愈見普及,預製菜也成為餐飲業求生招數之一。預製菜其實只要乾淨衛生味道做好,也不是甚麼洪水猛獸,這些年來大家也逐漸在接受。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抵制的是那些預製菜製作和使用方不透明。如果商家大大方方標明哪些是預製的、哪些是現做的,並且合理定價,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理性接受。說到底很多消費者反感的不是預製菜本身,而是餐飲企業能否保障食品安全、是否給予公眾知情權。
原因很簡單,我們花錢到飯店吃飯,購買的是飯店的專業服務——選好料、燒好菜。當我們發現飯店「偷懶」,連最基本的加工乃至於全部烹飪環節都「外包」,花大錢只是讓我們吃熱一熱的「剩菜」時,自然會感到不滿。我們不滿商家的是未提供預製菜的知情權,以及不願為使用預製菜支付「現炒」的高額費用。
畢竟,你去人均消費二百元的餐廳,想吃現炒「鍋氣」,結果卻端上來個料理包,這落差跟花錢買演唱會門票,結果歌星假唱一個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