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冰絲帶」變身「機器人競技場」 陽娜 李春宇

 接連承辦多項國內外高水平賽事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變身競技場,首次迎來人形機器人選手。

 近日,隨著「冰絲帶」舞台中央的「智芯」裝置——鑲嵌藍色晶體芯片的金屬四棱錐被點亮,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賽事——「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正式啟動。

 8月15日至17日,三天時間裡,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支參賽隊伍齊聚北京,圍繞競技賽、表演賽、場景賽、外圍賽共26個賽項展開487場比拼,詮釋人工智能與體育精神的碰撞,以跨學科協作探索人機共生的無限可能。

 今年八月剛過半,兩場世界級機器人盛會接踵而至,剛剛閉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餘熱」仍在,人形機器人又轉戰「冰絲帶」,開啟新一輪「較量」,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2025年伊始,機器人產業發展如裝上齒輪般加速轉動,從人形機器人亮相春晚舞台引全民熱議,到國內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拳擊賽、足球賽接連舉辦,我國機器人發展成果豐碩,應用場景日益豐富。

 上午,人形機器人選手們迎來運動會上的中長距離「大考」,1500米項目雖然不如半程馬拉松那般極限,但也遠遠超過了大部分機器人在實驗室單次測試的最長距離。

 跑道上,選手們的身高、體形、步頻、速率均有不同,有的跌倒後爬起,有的「跑偏」後重回正軌,向著終點奮力向前。

 最終,宇樹北京靈翌科技以6分34秒的成績摘得金牌。來自該賽隊的劉金達在賽後說:「我們機器人可能相對高一點,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有優勢,就像人類的田徑比賽一樣,要將入彎、步頻、穩定性等因素充分考慮在內,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給機器人的硬件和算法做優化和適配,確保機器人按計劃順利完賽。」

 100米、400米、立定跳遠、自由體操、足球5V5、武術、自由搏擊……眾多賽項一一開展,人形機器人各顯其能。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組委會透露,本次運動會將通過競技比拼推動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環境感知等核心技術的突破,全面展示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決策和綜合實力,推動全球在該領域的交流與發展,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筆者在賽事現場看到,有的機器人健步如飛;有的機器人「身負輕傷」仍堅持比賽,被讚具有奧林匹克精神;有的機器人技法如行雲流水,輕鬆帶球過「人」;有的機器人輸掉拳擊比賽後「不服氣」,揮拳表示「再戰」……

 他們具備這些技能,靠的不只是一身鋼筋鐵骨,更是高速運轉的「硅基大腦」與程序指令。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和驅動下,這些機器人才能像人一樣,完成這些運動項目。

 這場酣暢淋漓的機器人運動會展現的是,多年來我國乃至全球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領域的雄厚積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收同比增長27.8%,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智能裝備處處長李野川說:「如果在一年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形機器人還不具備參加綜合性賽事的運動能力。得益於人工智能算法、機器人本體性能等技術的快速進步,讓這場機器人運動會成為可能。」

 在這場機器人運動「技能測試賽」中,可以看到,人形機器人已擁有了聰慧「大腦」、敏捷「小腦」和靈活「肢體」。未來,他們將進入更多應用場景接受檢驗,加速適應人類生活環境。

 賽場上,有參賽隊伍領隊宣言:「從起跑線到終點線,實則是從實驗室到千家萬戶的距離。」

 足球賽場上,來自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搭載核心感知、運控、導航和決策算法,完成搶斷、傳球、射門等連貫動作。

 加速進化副總裁趙維晨說:「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需要『真刀真槍』的場景驗證,足球賽事中涉及的實時感知、多智能體協作、抗碰撞運動控制等能力,與生活場景中『避障行走』『安全交互』的核心需求高度相同。」

 人形機器人從北京「奔向」未來,人機共融的世界已觸手可及。「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呈現多點突破與協同躍升態勢,產業應用正展現出強勁發展潛力,未來將為各行業帶來積極深遠影響。」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