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馬交石砲台  圖文/沈翔天

 參觀完澳門通訊博物館,發覺側畔有一列石級蜿蜒向上,短窄陡峭,沒有路牌說明,頗為隱蔽;步上才知道原來是馬交石砲台公園。

 馬交石山僅高48米,是澳門最矮的山崗,在1852年建有砲台,呈不規則六邊形,狀似大碉堡,磚石外牆高3米,闢有槍眼,外繞狹窄護城溪,入口由澳門唯一的吊橋連接。

 經拱形甬道進內,空無一物,是當年的軍需庫,彈藥室,面積細小,只能駐軍20餘。砲台制高點是個圓形戰壕,用以放置能360度旋轉的機關砲,可隨意調整角度,射擊範圍廣,精準度高,砲台與望廈防禦工事互為犄角,確保澳門東北方的安全。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因耽心旋轉砲的威力,和半島外港的飛機庫,會落入日本軍隊的手中,便在1945年1月,對澳門發動第一次空襲,除令機庫的六架飛機全部報銷,也將砲台夷為平地,自此成為無人關注的廢墟,直至2006年,山下的通訊博物館建成,才一併修復砲台,向公眾開放。

 馬交石砲台又名瑪利亞皇后二世砲台,曾立紀念碑,以紀錄澳門被宣佈為自由港,後因殖民意識太明顯而被拆除。由於砲台甚少宣傳推介,地點也毫不顯眼,鮮為人知。當日遊山,除了保安清潔,僅我一人,顯得十分冷落凄清。這項具有歷史沿革的小城遺產,顯然被人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