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這話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對孩子而言,手機的誘惑確實難以抗拒,其負面影響亦不可低估。
最近,平姐提起叔公家的孫子小志,感慨不已。這孩子之前在東莞打工,獨自租了間房,在工廠學做模具——本來有師傅帶教,待遇也不錯。誰知他嫌工廠管得嚴,不能隨時玩手機,竟辭職去送外賣,就為能「機不離手」。不料,在送外賣期間,他不小心刮壞了一輛較為昂貴的車。車主見他年紀小,提議私了,只需賠一千元。小志卻誤以為對方想訛詐,糾纏不清,後續的情況就不得而知。父母管不住他,只能放任自流。他的自理能力也極差,每天在宿舍點外賣,用過的飯盒堆疊成山,住處凌亂不堪,令人無語。
我雖不認識小志,但聽聞他從小就與爺爺奶奶生活,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即便想管,也是有心無力。或許是出於補償心理,父母給每個孩子都買了手機,說這樣就不用彼此爭奪。但這卻令小志早早就沉迷於手機之中,整天鎖在房裡,有時甚至通宵達旦,誰勸都不聽。老人家既不敢罵,更不敢打,就連沒收手機都怕孩子想不開。可手機就像精神鴉片,一旦上癮,想回頭就難了。當同齡孩子正在備戰高考,走向大學校時,小志卻早早輟學,踏入社會。誠然,若能在經歷磨礪後幡然醒悟,學會吃苦耐勞,踏實過日子,不再給家裡添亂,也算是浪子回頭。只是,誰也不知道他何時才能真正醒悟。
其實,像小志一樣的孩子不乏少數:讀不了書,終日在虛擬的世界無法自拔,尤其是初中階段正值叛逆期,父母不在身邊,想要管教更是難上加難。不少家長為此費盡心思,比如送孩子去軍事夏令營進行精神改造。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家長花錢給孩子報了夏令營,活動安排得很充實——有常規的軍事化訓練、生活技能培訓,還有心智成長課程。這種沉浸式的「吃苦教育」本來效果不錯,孩子體能增強了,也能在反思中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個月訓練結束後,一部手機就把孩子打回原形。聽說,孩子起初不願意參加,家長便許諾結束後給他買手機,本以為孩子會感恩,哄一哄就過了。誰知孩子聽到後大哭大鬧,家長猝不及防,只能兌現「承諾」。
說到底,手機本身有錯嗎?沒有,問題終究出在人身上。孩子使用手機,理應在家長的監管下進行:約定時間,玩完即收,這是原則問題。連岳曾說,「父母的原則表達越清晰、越堅決,孩子試探越少。」當然,孩子會找各種理由討價還價,甚至偷玩、偷買手機,刻意製造「沒手機就活不下去」的試探。這注定了教育無法一蹴而就,而是個反復拉鋸的過程。遺憾的是,面對這些困難時,往往不是孩子先放棄,而是家長先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