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有很多「老古董」,這裡的古董可不是指花瓶、名畫,而是民國時期的鈔票、各式的郵票收藏等等,但最吸引我的,當屬他那木抽屜裡,鎖著的一個褪色的紅色布錢袋。有一次我幫他整理物品,意外發現了這個布錢袋,他提醒我要小心,我起初以為內裡是甚麼名貴的珠寶、鑽石,直到爺爺小心翼翼地取出錢袋,倒出幾枚邊緣磨得發亮的古銅錢——有乾隆通寶、光緒通寶,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方孔銅錢的真面目,方方正正的孔像一雙雙眼睛,靜靜看著桌前的祖孫倆。
我接著追問爺爺,他拿著放大鏡仔細端詳著銅錢上的文字,跟我娓娓道來:「你看這『康熙通寶』的背面,左邊是滿文『寶』字,右邊是『泉』字,代表當時的『寶泉局』——這可是清朝的中央造幣廠,就像現在的中央銀行。」原來早在百年前,中華金融就已經跨越地域,成為連接不同地區的紐帶。
趁著暑假,我特意去到位於荷蘭園大馬路的澳門中央圖書館查找資料。在泛黃的《澳門紀略》抄本裡,我看到這樣一段記載:「乾隆年間,澳門商鋪多以紋銀、銅錢交易,粵海關在澳門設銀號,將紋銀熔鑄為『船形銀錠』,方便商人攜帶。」我還上網找了一番資料,發現原來這種銀錠不僅有固定重量,還刻有銀號名稱,就像現在的紙幣有防偽標識,這是古人鑒別錢幣真偽的方式。我想到現在手機裡的各種支付軟件,二十一世紀興起的電子貨幣無疑大大提升了交易的便利性,電子支付時不需要實體貨幣,卻和古錢、銀錠一樣,依靠的是國家的重重技術保障——原來從實體貨幣到數位貨幣,中華金融的「內核」從未改變。
回家後,我把查到的資料講給爺爺聽,爺爺看著手機上各種花裡胡哨的支付軟體,感歎道:「從古銅錢到人民幣,從人民幣到電子貨幣,這中間的金融變遷,真了不起啊!」我看著錢袋裡的銅錢和手機錢包上的數字,忽然覺得它們之間沒有那麼遙遠:通寶上的「寶泉局」,是古代的金融機構;現在的各大軟體支付開發平台,則是現代的「造幣廠」;而我現在以電子支付的方式買文具,本質上都是中華金融文明的延續。
這枚泛黃的古銅錢,從乾隆年間的商舖櫃檯,到爺爺的紅布錢袋,再到我的金融課堂上,它不僅是一枚貨幣,更是一條跨越時空的線,串起了中華五千年的金融智慧。當我在電腦上敲下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字時,窗外的澳門街景燈火通明,手機裡的數位錢包安靜躺著,而抽屜裡的紅布錢袋,還在靜靜訴說著那些關於中華文化與金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