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產3A遊戲新作《黑神話:鍾馗》最新預告片的發佈,近期來我們園參觀的人明顯增多了,特別是有許多攝影師來取景拍攝。」靈璧鍾馗文化園負責人邵可說。
中新社記者8月29日來到「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鍾馗畫)」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探訪這座皖北小城的千年鍾馗文化。
記者看到,靈璧鍾馗文化園林木葱鬱,幾座高塔、牌坊聳立其中。塔內的鍾馗雕塑與牆畫栩栩如生,有的持劍怒目,有的執扇含笑。非遺專區展示著剪紙、繪畫、靈璧石盤等鍾馗主題文創產品。
邵可介紹,靈璧鍾馗文化園打造了「新春文化廟會」「暑期夜遊光影展」等品牌活動,並藉助全息投影、水幕光影等現代科技手段呈現鍾馗傳說。「目前我們已完成生態停車場改造、多語言標識系統安裝及便民服務點增設,方便海內外遊客前來遊玩。」
公開資料顯示,明代汪雲程編纂的《逸史搜奇》、清代張大復撰寫的《天下樂》均認為歷史上確有鍾馗其人。清代金埴在其所著的《不下帶編》中記載:「鍾(馗)乃靈璧人,至今後裔在焉,多以丹砂繪其祖像而貨以資食。」
靈璧鍾馗畫是中國傳統民俗畫,以驅邪祈福為主要寓意,其始於唐代吳道子「鍾馗樣」粉本,經宋元發展至明清鼎盛,與靈璧石、虞姬墓並稱「靈璧三絕」。靈璧鍾馗畫已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靈璧鍾馗畫研究院院長王廣振說,靈璧鍾馗畫以「線勾勒、色墨輔之」為核心,塑造了鍾馗「正氣凜然、剛正無私」的形象。
王廣振介紹,靈璧鍾馗畫的鍾馗形象通常為劍眉虎眼、闊額虬髯,粗獷雄強又兼具儒雅溫柔,達到外形與內美的和諧統一。繪畫技巧有特定三字口訣,如「頭如斗,國字臉。掃帚眉,鴨蛋眼。秤砣鼻,下端寬。血盆口,獠牙尖。絡腮鬍,耳毛翻」。
王廣振認為,遊戲《黑神話:鍾馗》在國內外掀起學習中國民俗的熱潮,提升了靈璧鍾馗文化的知名度。此外,其促使靈璧當地畫家在創作中保留傳統技法的同時,融入現代審美和西洋畫造型感,讓鍾馗形象更鮮活。
在靈璧,鍾馗文化早已扎根於民眾的日常生活。除了鍾馗畫,靈璧還有鍾馗剪紙、鍾馗線雕、鍾馗酒、鍾馗嫁妹民俗活動等。
多年來,宿州市通過培養人才、非遺進校園、加強對外交流等舉措,積極傳承發展鍾馗文化。靈璧縣編排泗州戲《鍾馗傳》,開發鍾馗文化研學課程等。
宿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陳令銀告訴中新社記者,宿州市正加緊提升旅遊服務能力,增加旅遊新業態。借鑒「跟著悟空遊山西」等成功經驗,靈璧將加快鍾馗文化元宇宙平台開發,推動「鍾馗IP+靈璧特產」深度融合;以鍾馗文化IP為核心,串聯虞姬文化園、奇石文化園、現代農業博覽園等資源。
從古籍裡的文字記載,到畫紙上的筆墨傳承,再到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靈璧鍾馗文化正以多元形態續寫新故事。◇(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