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首題為《蜀相》的七律,說的是孔明,詩後兩句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蘇東坡於其《戲足柳公權聯句》亦云: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以上所見之這個「長」字,於此粵音讀(祥),釋義便有「遠、久、引、善、距、常」等等。而字另於以下解釋,如「成長、增長、長進、長者、長幼、長官」等等,會又讀(掌)。大家對這兩個粵音讀法及分義認知,相信使用起來會絲毫不誤!
但有這樣的一個成語【身無長物】,於此處這個「長」字,所憾現今大多數人,都不能將其讀準,查實此處之「長」,既不讀(祥),也不言(掌)。據《集韻、韻會、正韻》音仗。《廣州話標準音字彙》音象。《集韻》度長短曰長(象)。又餘也。《正韻》多也,冗也,剩也。《世說新語》平生無長物。原來於此成語中的長字,要讀象,義是多餘也,冗也,量度長短也。成語全句意思謂指,身上並無多餘之物。
有問何可證此要這讀?哪 可截引一些前人於韻文上,怎安排此字,於格律韻文如何選位便清楚。
唐末 劉兼《江岸獨步》詩節錄:簪組百年終長(象)物,文章千古亦虛名。
又 宋·林逋《晚春寄示茂才馮彭年》七絕:頭上酒巾為長(象)物,據梧微詠意無涯。
明·李達《渡浿江·題裁松亭》五律:背指孤城遠,鳴榔渡客舟。驛亭朝日晚,江樹早蟬秋。久滯常歸計,臨行又別愁。隨身無長(象)物,長(祥)嘯看吳鉤。
明·徐居正 詩《尹宜寧見和》宦海浮沈夢自驚,江山何處豁雙明。十年托契唯毛穎,萬古知心是麴生。自識此身無長(象)物,定從何處見高情。男兒芳臭渾閑事,不欲區區強好名。
可以看到,古人於使用到是辭之長字時,不約而同,都將其安於文中之仄聲位置,便可知古人是洞明於此,是不會作平聲讀!
話需說回來,前人雖沒將此長字列入詩之平聲位置,但亦不代表其是(象)讀!哪 便要再花些篇幅,引另一個同樣釋義,也被長期誤讀之辭彙,來對比一下便可明確,就是這個【冗長】。
無獨有偶,此個辭彙,今人亦是祇知將其讀作冗長(冗祥)!不知會是讀(象)。引《陸機·文賦》云: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象)。
宋 史浩《與謝守殿撰》之七律,也是將冗長這個「長」字,安於仄聲位置,其謂:乞得閒身欲自由,便當尋壑更經丘。力除驕志期爭席,盡洗機心為狎鷗。兵衛旌旗真冗長(仗),門迎車馬謾諠啾。賢侯幸得同聲臭,此禮從今合罷休。
雖然詩已清楚列其字會讀仄,但怎證明於此,它會是讀象?哪看 韓愈 之《岳陽樓別/竇司直》怎將此字用韻便清楚:瀦為七百里,吞納各殊狀。自古澄不清,環混無歸向。炎風日搜攪,幽怪多冗長(象)。軒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訪)。可以看到此詩韻腳之「狀、向、妨(訪)」,及於此要讀(象)的這個字【長】,協的便同屬漾韻,若將此字他讀,其詩便出韻,韓愈是不會犯此等低級錯誤的。故可證「冗長(象)」,「身無長(象)物」,絕不是時人因誤知而習非勝是的(祥)讀,是時候要將其音義糾正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