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親子關係的質量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和情感發展。然而,隨着孩子步入青春期,這種關係常常面臨挑戰。
青春期是孩子探索自我、尋求獨立的關鍵時期,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敏感階段。許多父母在這一階段感受到無力,努力想要引導孩子卻往往適得其反。為了改善親子溝通,了解困境的根源至關重要。
隨着孩子到了青春期到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更加劇烈,這往往源於慣性溝通姿態。例如,在孩子還沒表達完自己的想法時,父母就急於解釋(我也曾出現這樣的情況)。隨着解釋的增多,青春期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煩躁,最終選擇將想表達的話語吞回去,從而不再想與父母溝通。他們覺得父母「不懂」自己。這種溝而不通的困境提示我們,父母在親子關係中需要學習如何在溝通中創造情理兼備的環境,才能發展出正向的親子溝通條件。
家庭是學習接納差異的場所。親子溝通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成為我們期待的模樣,而是讓孩子在溝通中學會接納父母。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時,父母往往會陷入焦慮,急於糾正孩子的行為,卻忽略了將人與問題分開的對話方式。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父母也感受到被接納,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是最理想的。
在青少年渴望被同儕認同的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囉嗦表現出抗拒,實際上是對自主權被剝奪的抗議。比如,當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家長卻反復叮囑他們不要使用手機,而家長往往不知道孩子使用手機的目的──是上網打遊戲、與同學聊天,還是搜索資料。只有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用途,並從換位思考的角度與孩子溝通,孩子才能更能接受父母的關心。
為了將親子之間出現的溝通問題化為共同的事務,父母需要激發孩子的共鳴。比如,當父母注意到孩子最近在寫作業時容易分心,可以這樣開口:「我注意到你最近寫作業時容易分心,這讓我有些擔心,你遇到甚麼困難了嗎?需要我們一起想辦法嗎?」這樣的話題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並願意與父母並肩前行,從而讓親子關係從抗拒走向合作。
總之,父母在親子關係中需要留意自己的心態,只有調整好自己,才能有效面對與子女的溝通問題。透過理解和接納,才能讓家庭成為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成長環境,促進親子之間建立更良好的信任與合作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