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20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葉永成)8月20日,中國潮玩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召開2025中期業績發佈會,創始人王寧表示,集團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業績,預計全年營收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有學者指出,泡泡瑪特業績跨越式增長揭示了情緒價值在Z世代消費中的巨大潛力,但其未來成敗取決於IP(玩偶知識產權)的生命力、商業倫理及增長模式。
泡泡瑪特財報顯示,上半年收入138.8億元,同比增204.4%;經調整淨利潤47.1億元,同比激增362.8%,超過去年全年淨利潤34億元。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收入48.1億元,同比增長668%,佔總收入34.7%。Labubu的成功不僅推高了毛絨品類收入,使其首次超越手辦,還帶動了品牌在全球範圍的認知度。
成功背後:IP熱潮與全球化引擎
泡泡瑪特的驚人業績得益於多重因素共振。首先,全球IP熱潮,尤其是Labubu的現象級爆火,成為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其次,全球化戰略的顯著成效提供了強勁支撐。四大區域業績:中國收入82.8億元,增長135.2%;亞太地區28.5億元,增長257.8%;美洲22.6億元,增長1142.3%;歐洲及其他地區4.8億元,增長729.2%。截至6月底,泡泡瑪特在全球18個國家擁有571家門店,上半年新增40家,顯示出其全球渠道的快速擴張能力。
其三,多元化品類與高效運營進一步鞏固了競爭優勢。13大藝術家IP均實現過億收入,顯示出IP矩陣的健康與多樣性。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指出,泡泡瑪特的成功證明了潮玩產業的競爭核心在於文化符號的全球化能力,結合中國成熟的供應鏈與AI驅動的數字化運營,為行業樹立了標桿。
挑戰與爭議:高估值下的隱憂
儘管業績亮眼,泡泡瑪特的高估值與IP依賴引發市場關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洪靈分析,當前市值已充份反映可預見的利好,短期內存在泡沫風險。泡泡瑪特的輕資產模式──預售制低庫存、高周轉,結合低成本IP孵化和代工生產──支撐了其高毛利率與50億元的自由現金流。然而,未來2至3年,估值或需回歸理性。
此外,IP依賴與黃牛問題亦是挑戰。Labubu的爆火雖推動業績,但也帶來亂象。6月10日永樂春拍中,一隻薄荷色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天價,隨後全球搶購熱潮與黃牛炒作導致二級市場價格波動。韓洪靈提到,單一IP的生命周期有限,過度出圈可能削弱稀缺性,導致核心粉絲流失。泡泡瑪特需持續孵化新爆款IP,以維持增長動能。
還有,盲盒機制的商業倫理爭議不容忽視。韓洪靈指出,盲盒的「多巴胺刺激」與稀缺性設計雖有效驅動消費,但被批評為「收割年輕人情緒稅」,可能引發監管風險。
未來展望:打造世界級IP生態
泡泡瑪特會員數增至5912萬,貢獻91.2%銷售額,複購率50.8%。摩根士丹利認為,其在美、歐、日及東南亞的IP資源挖掘潛力巨大。公司升級全球架構,設立四大區域總部,進駐英國劍橋、印尼巴厘島等地標。
泡泡瑪特6月推出珠寶品牌popop,首店落戶上海;HIRONO小野店涵蓋服飾家居;並傳出進軍樂園。韓洪靈預測,未來2至3年,泡泡瑪特淨利有望達到100億元。第一曲線(潮玩)已實現邊際成本遞減;第二曲線(珠寶、服飾)需保持輕資產;第三曲線(樂園)需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