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健康寶寶的中醫保健法則

 根據中醫理論,小兒在生理方面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物質和功能均未發育完善,故又稱之為「稚陰稚陽之體」。這一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體質嫩弱,抵禦外邪能力不足,不僅容易被外感、內傷諸種病因傷害而致病,而且一旦發病之後,病情變化多而又迅速。

 一、學懂分辨小兒體質有助強健身體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調理好孩子的體質,吃好、睡好,大小便正常,孩子就少生病,即使生病,症狀也輕。

 小兒體質可根據常見表現分為:肺虛、脾虛、或腎虛體質。小兒肺虛體質的常見表現有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感外邪、氣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脈弱等;脾虛體質的常見表現有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懶語、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腎虛體質的常見表現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學習效率降低等。

 二、小兒常見疾病及治療

 小兒發病容易,而且小兒在肺、脾、腎三臟常常表現不足,故易於發生肺、脾、腎三系疾病。小兒常見的肺系疾病有反復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鼻敏感等;脾系疾病有消化不良、厭食、疳症、便秘、腹痛、泄瀉、口瘡等;腎系疾病有遺尿、尿路感染、小兒腎病綜合症、五遲五軟等;心肝系疾病有夜啼、汗症、小兒多動症、小兒抽動症等;時行傳染性疾病有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

 中醫兒科可通過辨證施治、針對不同體質的兒童進行調理、提高免疫力來防治各種各樣的兒科疾病。且中醫治療方法多種多樣,除了大家熟知的中藥湯劑外,還有中藥顆粒沖劑、針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貼、食療等。中醫會根據不同的疾病特性及治療經驗選取最合適的治療手段。

 三、脾胃為後天之本

 在養護小兒方面,要特別注意脾胃功能的保護,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但是小兒「腸胃脆弱」「脾常不足」,飲食又不能自節,餵養稍有不當,就會損傷脾胃,妨礙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影響生長發育。因此,幼兒的餵養應著眼於保護脾胃。其飲食應以易於消化吸收為原則,輔食的添加應該由流質到半流質到固體,由少到多,由細到粗。增加輔食的數量、種類和速度,要視小兒消化吸收的情況而定,宜隨時觀察孩子的大便以取得瞭解。食物的烹調宜細碎軟爛、色香味美,通常採用煮、煨、燒、蒸等方法,不宜油炸。要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幼幼集成‧初生護持》強調:「忍三分飢,吃七分飽,頻揉肚」。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生冷食品的普及,現代兒童要防止營養過剩,過食生冷,零食過多過雜。

 在衣著方面要順應天氣四時之寒溫變化增減衣衫,令小兒冷熱適度,以小兒的手足暖而不出汗,體溫保持在36.5℃至37.3℃之間為宜。保暖要點是頭宜涼,背、足宜暖。小兒衣被要忌厚熱,平時穿衣不宜過多。

 在情志養護方面由於小兒精神怯弱,易受驚嚇,大驚卒恐可致疾病。此外,小兒求知慾強,勇於探索,但是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外界危險事物沒有識別能力,容易發生意外事故。成人必須謹慎看護,事事留意,正面引導,切勿以粗暴態度或恐嚇手段對待。◇

 科大醫院

 中醫部

 陳健成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