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八月四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施鑫岳)帶隊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台行政機構副職負責人鄭麗君三日返台,被問及具體成果卻三緘其口,引發輿論質疑與批評。
美國政府日前宣佈對台灣地區徵收百分之二十的「對等關稅」,因該稅率高於日韓及一眾東南亞國家,引發台灣業界憂慮。而台當局領導人賴清德稱該稅率只是「暫時性」,後續仍會談判,有機會進一步下降。但對於談判詳細內容或需要台灣方面再作出甚麼讓步,賴清德卻聲稱依照國際慣例「必須保密」。
此前,鄭麗君帶隊赴美與美方進行關稅談判,返台後在機場被媒體詢問具體成果,她僅回應,談判的過程仍在進行,會繼續付出努力,力求爭取到更理想的稅率。隨後,匆匆離去,未多作說明。鄭麗君的最新說法,未透露任何進展,更未回應輿論關切,進一步助長了恐慌情緒。
輿論指出,除了百分之二十的整體關稅,美國針對半導體、電子通信產品的「232調查」,才是關鍵。所謂的「232條款」是美國政府用來調查進口產品是否危害「國家安全」,若產品對美國國安產生威脅,便可據此加徵關稅、限制進口數量。
在野黨立委痛批,賴清德面對質疑,僅以一句「保密協議」推托,形同廢棄台立法機構的監督機制,更等於宣告台灣民眾無知情權。這不僅是對制度的踐踏,更是對民眾權益的挑釁。諷刺的是,當年鄭麗君還主張經貿談判內容「具重大公益性與即時性」,應及時公開,確保社會監督,如今卻成了黑箱作業的執行者。
島內專家認為,關稅僅是初步,可能另徵的半導體稅,才是對台灣產生的更大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高度仰賴美國市場,一旦關稅落實,恐怕會加速相關台企到美國設廠,加劇台灣高新技術產業外移等問題。
事實上,輿論對半導體產業外移的擔憂早已有之。民進黨當局為討美國歡心,讓台灣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僅台積電一家就宣佈對美投資一千六百五十億美元。台積電生產鏈上的上下游廠商跟隨赴美者,更不計其數。
高新技術產業,尚有機會通過赴美設廠規避關稅。毛利偏低的傳統產業,卻難以外移,在高關稅及新台幣匯率升值的雙重夾擊下,產品出口競爭力將被嚴重削弱。尤其中小企業所承受的壓力不容忽視,由此可能掀起一波倒閉潮並帶來大量失業。
台灣「中時新聞網」評論指出,台灣是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對美出口遭遇懲罰性關稅,將令美國市場上的台灣產品全面失去價格競爭力。更嚴重的是,台灣在區域經貿合作方面也進度緩慢,導致其產品在亞洲市場也面臨高關稅。加上新台幣的升值使出口商實質收入減少,台灣出口企業正面對一場被孤立於全球貿易體系之外的「外部夾殺」。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此前針對有關問題應詢指出,民進黨當局出於「倚外謀獨」本性無底線「媚美賣台」,對與美方的貿易談判過程諱莫如深,甚至進行政治操弄,再度印證其根本無心也無力維護島內經濟發展和民眾福祉。新台幣的大幅升值將重創台灣出口貿易,對台灣經濟影響巨大。如果台灣在關稅與匯率的雙重壓力下,淪為外國產品的「傾銷地」和外國資本的「韭菜園」,島內農漁業、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首當其衝,民眾的健康、食安將嚴重受損,台灣經濟的發展動能和自主性也將被進一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