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曲中一些名辭,據芳姑說:其時的人,出海燒衣,大多數需僱租一隻小船,因為燒衣人除了帶備酒食生果外,還攜有紙紮的種種東西,祭奠者首先就得焚燒紙錢(即如今的溪錢),據說,燒了紙錢,鬼魂便會前來鑒領了。接着,祭奠者便會向鬼魂奠酒。然後把紙紮的童男,童女燒給死者,好讓死者在陰間有人侍奉。並且吩咐眾人「使喚」(即僕役)要聆聽主人的話。同時,把大「能」(即大串)鎖匙交給僕役收藏起來,免得鎖匙被人偷走。
從前的人,對於鎖匙非常重視,在花街中,有「新辮尾,舊鎖匙」之諺,那是形容一些紈袴子弟,家中雖然富有,但是,財權仍掌握在家長手中,必需等待老頭子蒙主寵召,那時,開啟夾萬的鎖匙才可以落入他的手中。在平日,嫖客頭上的辮子是用紅綾帶子結尾,一旦老家長翹了辮子,便需把辮尾改紮白綾帶,亦即表示大權在握,龜母阿姑不敢以「失匙夾萬」相譏了。
說到胭脂,那是很普遍的化粧品,至於水粉,可能現代人所不懂,如今婦女在臉蛋施粉,自有香粉撲上,但從前的臉粉,需用清水混調,故稱水粉。刨花,也是化妝品,從前並無固髮膠,用一種刨出來的木片,浸在水中,便有膠質,塗在髮上,可收頭光髻滑之效。面引即面線,從前婦女最忌臉蛋長出汗毛,常需僱用「梳頭婆」使用面線在臉上推移,把臉毛拔去。
淡粧即是「擔粧」,又稱鏡臺,在西洋玻璃鏡子傳入中國前,婦女都有一副鏡臺,對鏡畫眉,對鏡梳頭,故有「水晶簾下看梳頭」的韻事。鏡臺用料很講究,有用紫檀,酸枝為架,甚至以玉石為鑲,所謂「年年玉鏡臺,梅蕊宮粧困,今歲不歸來,怕有江南信.....」便是指此物。往日,儷影雙雙,如今,只能照她的孤魂,所以,使他「珠淚惡忍」了。
曲中所謂「芽蘭帶」,亦即紅綾帶,清代婦女如非穿旗袍,多是「兩截穿衣」,褲子需用帶子繫上,古人詩中有云:「寄買紅綾帶,何需問短長?妾腰君慣抱,尺寸自思量」,所以,他在曲中特別指出「呢條芽蘭帶,正是小生親手買」,告訴她:你的腰肢多少寸,我不會忘記,不會過長,也不會過短,你放心好了。曲子寫得越細膩,越顯出他的哀思,此曲之所以久傳不衰,其故在此。
談到繡花鞋,使我想起祖母的往事,先祖父英年早喪,祖母哀毀愈恒,直至暮年而不稍替,她早歲纏足,三寸金蓮,鞋子都親自繡花,我少時問她為何不再在鞋子上繡花,她淒然無語,淚盈於睫,良久才說:「你祖父不在,我鞋子繡得更美給誰欣賞?」古人說:「貨賣識家。」懂得欣賞繡花技藝的人已不在人世,鞋子繡得更美也是枉然。曲中嘆息死者針織雖美,已是永無欣賞之期了。曲中由繡花鞋而記起八月中秋節一同拜月,希望二人永同衾枕,永結和諧,誰料她一念之差,陰差陽錯,此恨綿綿。他祈求她能入夢,聽聽他對她訴說相思之苦。他又想起她是如此手工靈巧,女紅純熟的人,我為何不早日替她贖身,把她從青樓娶回家中,免得她在風塵中受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