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的創新  聖羅撒中文部   廖嘉兒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創新」往往被視為推動進步的核心動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關於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人們卻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傳統是創新的包袱,束縛思維、限制發展;也有人堅信,傳統是創新的基石,是指引未來方向的寶貴資源。那麼,傳統究竟是創新的枷鎖,還是助力?

答案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耐人尋味。傳統並非創新的阻力,相反,它是創新最穩固的基石。

自由的思考固然令人嚮往,但如果沒有根基,就如同漂浮在空中的雲朵,難以穩固落地。當人們產生創新的想法時,這些想法如同花粉般四處飄散,試圖找到一個穩定的落腳點,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儘管自由的思想可以匯聚成雨滴,滋養創意的萌芽,但真正承載並支撐它們的,是深厚的傳統土壤,它為創新提供了必要的養分與支持。

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例——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些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的創新成果,無一不是建立在傳統基礎之上的。例如,造紙術的誕生源於古人對竹簡的改良。竹簡作為早期的書寫工具,雖然笨重,但它的存在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正是某位古代文官以竹簡為基礎,結合創新的材料與製作工藝,才逐步發展出更輕便、更實用的紙張。可以說,竹簡不僅沒有被否定,其價值反而促使人類在書寫記錄技術上不斷探索,最終為造紙術的誕生鋪平了道路。由此可見,傳統為創新提供了參照,減少了試錯成本,成為創新的捷徑。

現代音樂的發展亦如是。許多現代音樂元素深受傳統音樂的啟發,當作曲家或音樂家將傳統旋律與現代風格相結合時,各種嶄新的音樂流派和風格便應運而生。這些創作不僅保留了文化的精髓,還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與邊界。在這裡,傳統不是創新的枷鎖,而是孕育創新的養分。

當然,過於固守傳統,確實可能導致停滯不前。然而,傳統與創新並非對立,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因此,傳統不應被視為負擔,而應理解為創新的助力。唯有尊重傳統,善用其力量激發創意,我們才能在未來找到獨特的文化定位,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