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話題)桑蠶吐絲織就合作新紐帶 鍾忠

5月底一天,筆者來到阿塞拜疆加赫蠶種站,蠶種站總技術師馬涅特正在桑樹園忙著檢查桑苗。

加赫位於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西北350公里處。馬涅特指著在微風中輕輕搖動的桑樹對筆者說:「這裡3公頃的桑樹都來自中國,共有3萬株,是2019年種下的。最近6年來,我們一共從中國引進了450萬株桑苗,都已分種到各地。它們為我們帶來了桑蠶業復興的希望。」

阿塞拜疆當地有著1500多年養蠶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桑蠶業達到鼎盛時期,產品遠銷日本、瑞士和意大利等國。但隨著蘇聯解體,技術人才流失和蠶種退化,當地桑蠶業陷入低谷。 

馬涅特回憶說:「那時候桑蠶業停頓,我和很多人為了養家糊口被迫離開,做起了小買賣。」已在加赫蠶種站工作40年的站長阿克拉姆·法塔利耶夫告訴筆者,1986年阿塞拜疆蠶繭產量為6000噸,2014年下降到10噸,到2015年只有236公斤,「桑蠶業幾乎滅絕」。

2016年,阿塞拜疆桑蠶業迎來發展轉折點。阿塞拜疆把復興桑蠶業納入國家戰略,並啟動「引種工程」,首批中國優質桑苗和蠶種跨越山海,開啟「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阿兩國桑蠶業合作新篇章。

「阿塞拜疆大力復興桑蠶業既是出於農業經濟結構多元化的需要,也是為了恢復往日桑蠶業的榮光。因為桑蠶業是我們歷史和傳統的一部分。」加赫地區政府首席顧問扎烏爾·阿巴索夫告訴筆者。

與阿方開展合作的是山東廣通蠶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中亞市場負責人李其良告訴筆者,阿塞拜疆的桑樹多為蘇聯時期種植,樹齡嚴重老化。中方從2016年開始向阿提供桑苗和蠶種,深受當地農戶好評。中方提供的桑苗能適應當地高溫乾燥的氣候,蠶種也是優勢明顯,一粒繭的產絲長度可達1200米,比當地品種產絲長出300多米。

2018年,由中國提供技術支持的加赫蠶種站完成改造,阿總統阿利耶夫親臨剪綵。加赫蠶種站是阿目前唯一從事蠶種繁育的機構,改造後的蠶種站佔地面積5公頃,包括實驗室、孵化中心、蠶種生產中心、桑樹園等。

2019年,加赫蠶種站開始繁育雜交蠶種,這是阿首次從事蠶種雜交研究。李其良介紹說,雜交蠶種優勢明顯,其抗病性和繭的質量與產量都大幅提高。馬涅特說,目前蠶種站正在餵養「加赫-1號」和「加赫-2號」,再有幾天蠶寶寶就將吐絲結繭,工作人員之後將進行雌雄配對,獲得新品種。

中方還為蠶種站培養了當地技術骨幹。蠶種站工作人員拉拉扎爾·蓋達拉娃2018年曾到中國進行技術培訓交流。她自豪地告訴筆者:「中國桑蠶養殖技術非常好,我們經過學習和引進獲益匪淺。我們現在完全照著中國方法來養蠶。」

經過幾年的發展,阿塞拜疆當地農戶也深切體會到養蠶的好處,當地養蠶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蠶繭年產量已超過600噸。阿全國養蠶冠軍薩希布養中國蠶已有多年,他為蠶寶寶搭起專門架子,嚴格控制蠶室內溫度和濕度。他指著蠶寶寶對筆者說:「你看,牠們現在都在睡覺。再過十來天作繭完成後就能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