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八日電】(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中國城市發展如何持續向前?一場高規格會議傳遞出答案。
七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時隔十年,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通過三組關係,外界可更好讀懂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新方位。
過去與現在
一組數據裡,能看出中國城市發展的變遷:城鎮人口由七點二億增加到九點四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近一點一萬公里,二0二四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二0一三年下降百分之六十……
今昔之比,既有城鎮人口數量、城市基礎設施的硬指標躍升,也有居民獲得感具體而實在的提質。
「這樣去數一數、算算賬,可以看到這十多年取得多麼輝煌的成績。」習近平在會上感慨地說。
由全局到一域,他特別說起關於北京的兩個故事:
「去年中非合作論壇,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和我說,年輕時就來過北京,當時見不到多少樹,現在變得這麼好啊!」
「最為人稱道的是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藍天成為常態。我在北京APEC會議上向全世界宣佈的『APEC藍』沒有食言,實現了。」
古都之變,既是城市發展歷史性成就的縮影,也是城市建設既定原則一以貫之的結果。
「十年前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我講了『一個尊重、五個統籌』,這些並沒有過時,要繼續抓好落實。」習近平在會上說。
裡子與面子
曾幾何時,中國的城市建設對面子著墨頗多,甚至急於在摩天大樓之中證明自己、找到自信。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城市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建築不必標新立異,裡子和面子一樣重要。
習近平在會上將城鎮化與工業化對比指出,「不能面子可以、裡子不行,不要搞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堅戰,有些事要久久為功。」
十年流轉,中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裡子與面子的背後,是城市工作「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辯證施策,也折射出歷史感的執政觀念,牽引著要「潛績」還是要「顯績」的取捨。
城市建設,本就是需要長周期看待和把握的問題。歷史感,是不能忽略的視角。在會上,習近平回憶起一段往事:宋代的福州知州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使得「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傳為美談。
「我是很喜歡研究歷史的。作為從政者,不熟悉歷史,特別是中國史,沒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來把握現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們的目標,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習近平說。
城市與人民
在中國大地上,六百九十多座城市星羅棋佈,九點四億人生活在城鎮。「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在城市的有機生命體裡,人是核心。
城市的發展,最終都是為了人。正如習近平所言,「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通覽本次會議部署的城市工作重點任務,「一個優化、六個建設」。「六個建設」,分別對應「富有活力」「舒適便利」「綠色低碳」「安全可靠」「崇德向善」「便捷高效」,主體是城,落點在人。有評論稱,這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象化表達。
不僅如此,城市的核心是人,還體現在對城市工作的評判上。「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
「過去搞GDP論英雄,別的都忽略不計,一俊遮百醜。現在很多事一醜掩百俊,一件事搞壞了,信譽、形象、聲譽馬上就下去。」習近平在會上說:「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強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視了。『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當人們在綠水青山間安居,當每個街角都流淌著人文關懷,「城,所以盛民也」的初心,正在磚瓦與草木間被外界持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