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想像力與好奇心 明俐

前陣子有一批香港朋友來澳參與活動,其中一位初出茅廬的女生格外特別──她是澳門出生的千禧後,幼時移居香港,如今是持有澳門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這位年輕小妮子在澳門雖有家人和居所,對故土的認知卻與普通香港人相差無幾,甚至更為匱乏。像澳門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諸如「人肉叉燒包」「總統酒店碎屍案」等,她不僅聞所未聞,連探究的興趣都沒有。比起同行那些對奇聞異事興致勃勃的香港長輩,這代年輕人對地方歷史的淡漠顯而易見。

對新一代而言,現實世界的場景或許遠不及虛擬世界的感官刺激更有吸引力。我們這代人成長於短視頻尚未普及的年代,沒有密集的視覺轟炸,反而能通過文字或圖像自行「腦補」出完整的畫面與故事。有人說,從七、八十年代到電腦、手機盛行的過渡期,我們是幸運的是──親身經歷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從祖父輩延續而來的、變化甚微的生活習慣,到如今與AI、虛擬世界共存的時代。這種跨越讓我們對「變遷」有更深刻的體會。

而那些需要調動想像力才能理解的故事,在新一代眼中或許早已不值一提。當虛擬世界能直接呈現所有細節,「腦補」的能力似乎也漸漸失去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