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中法攜手共護珍稀藍冠噪鹛種群 陳毓珊 潘曉菁

 幾天前,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石門自然村村民程益弟像往常一樣在河邊盥洗衣物,突然看見一隻小鳥在河裡掙扎,她趕忙丟下手裡的活,喊來村裡的護鳥員一道把小鳥撈了起來。通過聯繫林業部門協同救治,幾人終於把這隻小傢伙救了回來。

 藍冠、黃喉、黑臉、褐腰,這是一隻藍冠噪鹛。「在石門村,家家戶戶都認得牠。」程益弟說,「我們在河邊幹活、休息,牠們就在一旁洗澡、唱歌,融洽得像家人。」

 藍冠噪鹛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雀形目鳥類之一。牠的全球野生種群數量從2006年的約200隻增長到如今約600隻,分佈在江西婺源、德興以及周邊地區。

 1919年,法國友人里維埃在婺源縣採集到藍冠噪鹛標本,這是關於該物種的首次記錄。1923年,法國鳥類學者為其正式命名。但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婺源縣的藍冠噪鹛野生種群幾乎銷聲匿跡。直至2000年,這群「消失的精靈」再次現身婺源。同年,科研人員在婺源縣開啟了對藍冠噪鹛的定期研究。

 這「失而復得」的緣分,讓這裡的人們更加珍惜這群鳥兒。婺源縣林業局副局長嚴家軍表示,2009年起,婺源縣全面禁伐天然常綠闊葉林,打造了193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自然保護小區,保護面積達65.4萬畝,藍冠噪鹛的繁殖地均在其中。

 為了守護藍冠噪鹛,當地成立志願護鳥隊,2024年4月制定了《婺源縣藍冠噪鹛棲息地管理辦法》《秋口鎮石門村藍冠噪鹛繁殖期保護工作方案》,明確核心區範圍內禁止一切生產活動;還設立保護專項基金,用於棲息地修復和社區補償。

 如今,生性膽小的藍冠噪鹛,卻在婺源過得怡然自得。牠們喜愛集聚在村落周邊的生態闊葉林中築巢,林下或林緣灌叢、草叢、茶園、河岸灌叢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等都是牠們「鍾情」的覓食場所。

 致力於鳥類保護學術研究的江西農業大學教授張微微,每到藍冠噪鹛繁育期都要在婺源待上一陣。「藍冠噪鹛是生活在人居環境下的鳥類,這在珍稀瀕危物種中十分罕見。」她告訴筆者,「這意味著牠們的棲息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複雜『變量』更多,棲息地的修復、種群數量增長後的潛在棲息地保護,以及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建設等都十分重要。」

 2023年10月,作為中法環境月系列活動之一,藍冠噪鹛科研交流會在婺源縣舉行,規劃了兩國共同推進藍冠噪鹛搶救性保護、建立遺傳資源基因庫和種源繁育基地、棲息地保護修復等領域的廣泛合作。

 2024年,江西設立藍冠噪鹛國家保護研究中心。該中心由國家林草局、江西省合作共建,致力於全面提升藍冠噪鹛保護研究水平,重點開展科研、救護、繁育、宣傳等工作。

 從全球來看,當前針對雀形目鳥類尚未形成成熟的人工繁育技術體系。張微微說:「如何對藍冠噪鹛的人工繁育進行攻關,建立起有效的遷地種群,目前來說是一項迫切的工作。」

 相隔萬里的法國米盧斯動植物園是法國第一家飼養藍冠噪鹛的機構,1995年購入並飼養後,逐漸與歐洲其他擁有藍冠噪鹛的動物園建立聯繫,通過租借、捐贈等形式共同保護和嘗試繁育這種消失的「精靈」。

 近年來,法國米盧斯動植物園時常與張微微郵件聯繫,諮詢藍冠噪鹛野生種群生存狀況,希望改進飼養方式以提高人工飼養藍冠噪鹛的存活率。如今,在歐洲、美洲、亞洲等地區,人工飼養的藍冠噪鹛種群已有300餘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