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深處船型屋 黎族家園「守望者」

 【中新社海南東方七月十三日電】(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島西部的熱帶雨林深處,一間間形如倒扣木船的茅草屋靜臥於山坳之間。這就是「中國傳統村落」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海南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黎族船型屋村落,被譽為「黎族最後的精神家園」。

 船型屋是黎族傳統民居,因外形似篷船而得名。屋頂覆蓋厚厚的茅草,幾乎延伸至地面,形成獨特的船篷造型。屋內不設窗戶,僅有兩扇對開門,分別位於「船頭」和「船尾」;門開後,涼風穿堂而過,形成天然的通風系統。

 東方市博物館館長秦巍介紹說,這種建築形式兼具防潮、隔熱功能,展現了黎族人民在熱帶雨林環境中的生存智慧。

 屋內中央矗立三根高柱,兩側六根矮柱支撐。秦巍向記者解釋說,黎語中,高柱稱「戈額」,象徵男人;矮柱為「戈定」,象徵女人;三柱六椽,寓意一個家由男女共同支撐。

 船型屋的營造實為一門「與自然對話的藝術」。黎族先民就地取材:格木為柱,麻竹為樑,茅草覆頂,白藤捆紮框架,稻草混泥糊牆。

 「茅草編織與屋頂鋪設是船型屋營造的核心」,東方市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人符打因說,每片茅草需經曬乾、捶打軟化後,由製作人雙手以竹片交叉纏繞固定,編成近三平方米的緻密草片。以八十平方米的船型屋為例,屋頂需鋪設一百八十多片茅草,每片茅草經過綁紮後長達三點二米。

 茅草鋪設時需遵循「S型交疊法」,「這種流線型拱頂結構,不僅使雨水順滑傾瀉,更能抵禦颱風。」符打因說,整個建造過程中,不使用一顆釘子,全靠藤條綁紮固定。

 二零零八年,「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次年,東方市白查村村民集體遷入新村,老村船型屋得以完整保留,成為研究黎族傳統建築的重要活態樣本。

 白查村現存八十七間船型屋,包括六間榖倉和七間「隆閨」。榖倉選址於村落邊緣或耕地中心,地板懸空,內部用泥巴封堵縫隙,防水防潮,還能抵禦鼠蟲蛇的侵擾。「隆閨」則是黎族青年男女相識相戀的場所,承載著獨特的婚俗文化。

 然而,船型屋的靜態保護曾面臨挑戰。符打因說,茅草頂每三四年需更換,藤條易腐,無人居住的屋子衰敗更快。「最困難的是材料越來越難找,年輕人外出務工,學習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

 如今,文旅融合發展打消了他的憂慮。包含民宿、黎族特色餐廳、文化展館等設施的白查驛站落成,村民開始重返老村,織黎錦、教藤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做起導遊,為遊客提供研學指導。

 「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也為船型屋的傳承與保護帶來新機遇。東方市對白查村旅遊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建成白查博物館、文創展銷館、黎族手工坊和研學教育基地等,投資修繕船型屋,並培養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人。

 從二零二零年起,東方市每年開展十期培訓班培養傳承人。現今,白查村共有二十三名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人。

 東方市鄉村振興投資有限公司文旅板塊負責人宋書源表示,未來將進行船型屋活態復原,鼓勵村民回到老村,開設研學課程,讓遊客體驗原汁原味的黎族生活。

 六月下旬,白查村新一輪黎族船型屋修繕全面完成,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站在白查村高處遠眺,雨林深處的船型屋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符打因說:「以前住船型屋是為了生活,現在保護它,是為了不讓黎族傳統文化技藝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