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身體發出的考試壓力「信號」  逆光

 期末考試的腳步漸近,各所校園都瀰漫著緊張的氛圍,孩子們也紛紛進入「備考衝刺」狀態。然而,當家長們關注孩子的學業進度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信號——孩子的身體,正在默默承受著巨大壓力,並通過各種症狀發出「求救信號」。在心理輔導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小學生明明沒有感冒,卻連續一星期頭痛發熱;平時活潑好動的初中生,突然出現肩頸僵硬、背部酸痛,甚至無法久坐寫作業。這些看似與學習無關的身體不適,其實都在指向同一個源頭——考試壓力。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當孩子面臨壓力時,體內會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使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的緊張狀態。這種狀態下,血管收縮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發頭痛、頭暈;而肌肉長時間繃緊,則會造成肩頸、背部的酸痛僵硬。

 腸胃作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對壓力尤為敏感。有些孩子會在考試前突然胃痛、腹瀉,或是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這是因為壓力會干擾腸胃的神經調節,破壞正常的蠕動和消化功能。曾有一位家長困惑地表示,孩子平時胃口很好,臨近考試卻經常說「胃絞著疼」,吃甚麼都沒滋味,這正是典型的壓力性腸胃反應。

 睡眠問題也是考試壓力的「晴雨表」。不少孩子會出現入睡困難、半夜驚醒、多夢易醒等症狀,即便勉強睡夠時間,早晨醒來依然渾身疲憊。這是由於大腦在壓力下持續興奮,無法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導致休息質量大打折扣。而長期睡眠不足又會進一步影響注意力和記憶力,形成惡性循環,讓孩子在學習時更容易感到疲憊、焦躁。

 除了身體症狀,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同樣值得警惕。平時溫和的孩子突然變得暴躁易怒,或是原本活潑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情緒低落,這些都可能是壓力過大的表現。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逃避行為,比如找借口不寫作業、抗拒去學校,本質上是在通過消極方式緩解內心焦慮。

 面對孩子的這些「壓力信號」,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切忌簡單地認為「只是懶惰」或「裝病逃避學習」,而是要學會傾聽身體背後的聲音。不妨試著在晚飯後,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聊聊天,用輕鬆的語氣詢問:「最近是不是覺得有點累?願意和我說說煩惱嗎?」同時,帶領孩子養成規律作息,每天抽出半小時進行跳繩、打球等運動,不僅能放鬆肌肉,還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改善情緒狀態。此外,鼓勵孩子發展繪畫、音樂等興趣愛好,讓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釋放壓力。

 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基石。當我們學會讀懂孩子身體的「隱語」,用溫柔與耐心陪伴他們化解壓力,相信每個孩子都能以更從容的姿態,迎接學業和人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