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面睇)淺談愛問問題還是要問對問題?(完)  發宗

 上回提及如何去問出「好的問題」,當中首先是要認真地聆聽,然後是每次只問一個問題,在問題提出後,允許被詢問者花時間去思考後再回應問題。再來是專家建議在問問題前可先準備問題的清單,但也要做到隨機應變,不必照單全問。因為對方可能在回答的過程中已回應了在清單上還未問到的問題;又或是在回應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可以再作更深入了解與探究,所以不必拘泥於問題清單,而是因應當時的交談內容及氛圍作優先考量,延伸對方所講述的內容再作提問。能因應當時答者的回應來追問後續問題,反而更容易提出好的問題。專家建議可以口頭鼓勵的方式,如︰「這事我想多聽一點,請你可多說一些?」或「當時還有發生甚麼事?」

 最後在發問結束時,向願意花時間回答和協助你的人表達由衷感謝都是必要的。且當有機會再提問時,就更可能獲得更多更深入的答案。

 尊重每一個問題也許背後都有它的意義,不要少看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資訊,也有可能只是人云亦云,若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全然接受,而忘了去探究和查證就視以為實,很容易就成了錯誤資訊的傳播者。因此,我們應懷著「不恥下問」的精神,令我們和他人更加接近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