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集) 請多植行道樹 舒蕊
代溝吧,對有關部門為招攬遊客來澳旅遊,熱衷搞IP裝置,我不以為然;不過,「Z世代」受落,為本澳帶來豐厚的旅遊收入,則沒意見了!
其實,如何讓遊客除了扎堆熱門景點外,還走入民生區或偏僻景區?我的想法是,做些實際工作,如多植樹,打造蔭涼的逛街環境。
像我早前每週去協和醫院就診,坐巴士途經博企區域,看着沒有樹蔭、烈日當空下的行人道,心想:當時為何不把植樹列入規劃內?
至於民生區(主要是舊區),歷史原因:街道狹窄。但從上世紀中葉起,不少平房陸續拆卸,改建高層大廈,有割街的路段不多,形成參差不齊的行人道(如草堆街、紅窗門)。凹入的割街位置,用來泊車,行道樹?沒門!
又像十六浦對面的行人道,幾年前的一排舊屋拆建為高樓大廈,落成後,行人道沒被拓寬──為何不割街?若是,可加種行道樹,而行人道變寛敞,對地舖的營商環境有利呀!
而新口岸收購菜地打造的商業區,規劃可謂失敗:街道僅雙線行車,行道樹?規劃者腦海中沒有這個概念?
到了賽車跑道那邊填海後,車道與行人道的設計靠譜了,行道樹有一席之地。
火船頭街靠海邊、行人天橋側的一處建築已拆掉,這段路將來建新大廈時,會否留下足够位置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