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95後」銀川市民李雪皎沒有遠行去湊「人從眾」的熱鬧,而是選擇陪伴母親在城市近郊賀蘭山下一座特色小鎮裡泡溫泉、爬山、看沉浸式演出,度過一段愜意時光。
「『微度假』主打一個鬆弛,在親近自然和『逛吃』中釋放壓力。」李雪皎笑言,相較於去熱門旅遊城市「特種兵式」打卡,她更喜歡到「人少景美」的小城「反向出遊」。
五一假期,旅遊消費市場持續火爆,選擇到小眾、非典型目的地或城市周邊特色小鎮「微度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城市「微度假」,通常指以城市周邊為目的地、行程在兩三天左右的短途休閒旅遊方式,具有距離近、成本低、頻率高等特點,同時在鬆弛感、情緒價值和性價比方面較傳統旅遊更具優勢。隨著旅遊業從傳統的觀光體驗向休閒度假轉型,「微度假」逐漸成為假日旅遊市場新時尚。
根據攜程節前發佈的《五一旅遊出行預測報告》,今年假期旅遊消費呈現「長線爆發、跨境雙向升溫、縣域逆襲」三大特徵。旅遊下沉化趨勢更加明顯,四線及以下城市消費升級趨勢較三線及以上城市更為顯著。
北方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先鋒認為,「微度假」的興起,折射出人們出行觀念的轉變。「隨著經濟發展,旅遊產品的供給越來越豐富,旅行從一種高成本的消費逐漸轉變為人們的日常選擇。與其說『微度假』是新的旅遊產品,不如說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產品業態更加豐富……供給端不斷優化讓「詩與遠方」變得觸手可及。「微度假」逐步發展為假日經濟的常態選項,呼應著人們對「隨時放鬆」的期待,同時規避著長途旅行的舟車勞頓和高成本,為城市周邊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五一假期,來自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吳偉民帶著妻兒,自駕3個多小時來到銀川市永寧縣一處戶外營地。在這裡,帳篷、天幕、燒烤爐等設施一應俱全,營地還設有騎行道和遊樂區,滿足不同人群休閒需求。
「平日裡大家各自忙,趁著假期一起聚聚,大人們聊聊工作和生活,孩子們玩沙子、騎馬、一起撒歡兒,各得其樂。」吳偉民說,只要時間允許,他就會「換個地方過週末」。
「微度假」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許多鄉村挖掘在地優勢資源和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宿、發展鄉村旅遊,持續激發消費活力。豐富多彩的「微度假」項目不僅讓鄉村成為人們回歸田園的首選,也帶動了當地農特產品銷售,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
五一期間,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牛家坊民俗文化旅遊區,萬人風箏嘉年華、鮮果採摘、美食品嚐等60餘項「微度假」項目吸引了各地遊客來此體驗「吃住行遊購娛」一站式服務。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牛家坊已接待遊客超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00餘萬元。
「『微度假』市場的發展,給旅遊行業注入了新動能,而且將帶來更高頻次的遊客到訪與旅遊消費,也將有效促進多元業態的發展,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為休閒旅遊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李先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