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 揭示中華文明早期形態
【中新社臨汾七月一日電】(記者 李庭耀)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七月一日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揭牌,這是山西目前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陶寺遺址位於襄汾縣陶寺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四千三百年至三千九百年。其一九五八年被發現,一九七八年正式開啟考古發掘,二00二年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工作已持續四十七年,先後出土各類文物五千餘件,揭示了中華文明早期形態。
陶寺古觀象台的發現,表明陶寺先民可據此精準劃分二十個節令,成為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主要源頭。陶寺出土的圭尺,是目前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圭表儀器實物。一九八0年在這裡出土的彩繪蟠龍紋陶盤,為探索中華民族龍圖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目前,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開放陶寺遺址博物館、天文考古館、宮城牆、宮殿區及考古發掘現場等展示區域,初步構建「考古現場+數字復原+場景體驗」展示體系,成為「活態文明教科書」。
其中,陶寺遺址博物館設有「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三大展區,以五千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彙聚從五千餘件出土文物中精選的二百三十件(套)陶器、玉器等。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