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智慧型電話顯然已成了人們如廁時的最佳夥伴。但你又知不知道滑手機這個習慣其實潛藏著各種對身體有害的風險呢?
一、如廁時滑手機讓你更容易長痔瘡
由於馬桶座是設計成稍微往下傾斜的角度,目的是為了說明人們快速排便。但當你在馬桶上專心滑手機時,一旦坐久了便會導致直腸附近的靜脈受到過多壓力。這種壓力會讓原本正常存在的靜脈開始擴張,進而發展成痔瘡。此外,懷孕、肥胖和便秘的人更容易因久坐而加劇這些症狀。
除了長痔瘡,錯誤的如廁姿勢也可能造成排便不完全,讓你覺得還沒排完,一起身便又坐下,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要改善就要試著縮短每次如廁的時間,控制在五至十分鐘內。也可以在馬桶前放個小腳凳,模擬蹲姿,讓排便姿勢更自然,效率也更高。
二、手機其實比馬桶更髒
很多人不知道,手機其實比馬桶還髒得多。有研究發現,手機表面細菌量可能是馬桶座的十倍。當你在廁所滑手機,尤其是在馬桶附近時,它便會暴露在一種叫做氣溶膠的污染中。這種氣霧在沖水時被釋放,裡面含有糞便、尿液、病毒等微粒,會漂浮在空氣中,最終落在手機、牆壁、門把、甚至是你的手上。
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即使蓋上了馬桶蓋,也無法完全阻止氣溶膠擴散。這些微粒可以漂浮在空中達二十秒以上,傳播距離最遠可達一點五米。所以,換句話說,只要將手機拿到廁所,就有被污染的風險。
三、帶手機進廁所,廁後洗手也沒用!
上完廁所後都要認真洗手,這是常識。但事實上,我們在洗完手後便會馬上拿起剛剛滑過的手機,這就前功盡棄了。
試想想,如果你本身感染了腸胃炎或流感,即使你洗了手,卻透過手機再次接觸那些殘留的細菌或病毒,進而污染餐具、電梯按鈕、門把,無形中讓他人也暴露在風險之中。尤其對免疫力較弱的族群,例如幼童、年老者或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
四、該怎麼做?
其實我們也不必太過焦慮,只要養成下列這些習慣,便能做到保護自己與他人。
1.盡量不要把手機帶進廁所。如果真的不得已,建議放在口袋中,避免直接暴露在馬桶周圍。
2.沖水前務必蓋上馬桶蓋,減少氣溶膠擴散的機會。
3.洗完手再碰手機(但不要在如廁時把手機拿出來!),才算真正乾淨。
4.每週至少用酒精擦拭手機一至兩次,特別是當你剛從外面或廁所回來時。
5.如果生病了,特別是腸胃炎、感冒這上高傳染性病菌,更應嚴格執行手機清潔和手部衛生,從而避免交叉感染。◇
(資料來源︰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