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極端吃播」遭聲討 網絡熱議回歸美食本真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電】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針對以暴飲暴食、獵奇比拼為特徵的「吃播秀」,發出「反對食品浪費,抵制極端吃播」倡議,引發網絡熱議。

 在短視頻平台搜索「沉浸式吃美食」「深夜偷吃」等詞條可見,不少博主端著誘人美食大快朵頤。其中有些主播對著堆積如山的食物狼吞虎咽,挑戰極限食量;或是生吞活剝稀奇古怪甚至令人不適的東西,靠超辣、超生猛博眼球。

 新華網發文指出,不管是「大胃王」吃播,還是怪異吃播,都是用劍走偏鋒的極端方式,來吸引眼球、賺取流量並變現。這種所謂「吃播秀」,打著獵奇噱頭,傳播不健康、不理性的飲食觀念,不僅是對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公然踐踏,也違反了反食品浪費法的相關規定,尤其給青少年帶來不好的示範效應。

 極端吃播蔓延,背後是流量和利益在作祟。「平台算法偏愛那些能瞬間抓住眼球、引發強烈感官刺激的內容,極端吃播恰恰滿足了這種『獵奇』心理。」《人民政協報》文章稱,主播為了吸引關注、獲取打賞和廣告收益,不惜挑戰生理極限。而部份觀眾或是出於「看客」心理,或是被誘人美食吸引,無形中助推了這股歪風。平台、主播、部份觀眾,在「流量至上,美食饞人」驅動下,形成一種畸形的「合謀」。

 近年來,中國相關部門多次開展專項行動整治吃播亂象。但受利益驅使,一些主播仍不惜鋌而走險,除了用催吐、假吃等蒙蔽網友,還用深夜直播、打著「非一人食」標識等手段,想方設法逃避審核。

 因此,此次中消協倡議中,提出消費者「不追捧」、創作者「不製作」、平台「不傳播」的三方責任,意欲建立閉環治理結構,扭轉「唯流量論」的內容生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餐飲經濟專家趙京橋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創作者來說,要樹立正確的流量變現觀,摒棄流量至上、短期運營的思維,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粉絲長期關注,實現賬號或內容的長期變現。

 上述《人民政協報》文章亦指出,對宣揚暴食、浪費、獵奇、危害健康的所謂「吃播」內容,應及時限流下架。讓那些真正分享美食文化、倡導健康生活的優質內容獲得更多展示機會。同時,對故意搞「大胃王」、獵奇吃播引流的內容要依法依規處罰,切不可讓「以糧換流量」成為時尚。

 有自媒體博主發文表示,中消協的倡議不僅是對浪費行為的遏制,更是對飲食文明的重申──美食的魅力在於「質」而非「量」,在於文化底蘊而非感官刺激。

 《人民政協報》文章稱,當「吃飯」這一人類最基礎的生活行為,在鏡頭前被異化為一場場博取流量的畸形表演,唯有平台、監管、觀眾形成合力,才能讓以浪費和健康為代價的「流量狂歡」徹底熄火,還網絡空間以清朗,還食物以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