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五月七日電】(中新社記者 孫虹)放、勾、提、壓……舞台上,演員以手指挑動串聯在勾牌上的數十根絲線,調動木偶「哪吒」的各部份軀幹。只見「哪吒」的混天綾翻飛如電,風火輪旋轉生風,打得對手連連敗退。台下大小觀眾不禁「哇」聲一片。
近日,新編提線木偶戲《哪吒.絕地反擊》在福建泉州木偶劇院大劇場首演,台下座無虛席。演出結束後,觀眾們排隊與「哪吒」互動合影。
「刻木為人,懸絲指尖,披以紋繡,演繹萬千。」據文獻記載,木偶戲最遲在唐末五代時期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而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舊時閩南人逢吉慶盛事,常邀木偶戲演員來演出慶賀,故又稱為「嘉禮戲」。
「嘉禮戲與閩南民眾幾乎所有的人生禮俗相伴相生,也得以更好地傳承至今。」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告訴中新社記者,泉州提線木偶戲至今保存七百餘出傳統劇目和由三百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成為閩南民俗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二00六年,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哪吒.絕地反擊》保留了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精華。該戲由國家一級編劇、泉州市木偶劇團藝術總監王景賢擔任編劇並執導,靈感來自海內外熱映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講述了哪吒為救龍王三太子敖丙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電影不斷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給了我們很多啟發。」王景賢介紹,創排時主要考慮如何發掘提線木偶的表演特點,如哪吒的混天綾、風火輪,與諸天將的打鬥場景,申公豹施展幻術等畫面的展現,讓觀眾充份感受「偶戲」與「人戲」的不同之處。
據了解,《哪吒.絕地反擊》參演人員都是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核心演員,個個身經百「戲」。「要讓木偶『活』起來往往比真人排戲難得多。」洪世鍵說,演員的每個動作、每次調度都要細摳,才能做到「人偶合一」。
同時操縱數十根長約一兩米的纖細提線,木偶的身長約兩尺,提線木偶戲的操作難度堪稱中國傳統木偶戲之最。「文可筆走龍蛇,武可舞槍弄劍,動可舉盞搖扇,靜可弄須冥思」,看似柔軟無力的線條,卻賦予木偶旺盛的生命力。
「先搶木偶票,再訂飛機票」「扛著行李箱,就往劇場跑」……近兩年來,越來越多海內外遊客「為了一齣戲,來到一座城」。今年「五一」期間,泉州市木偶劇團幾乎天天加場,其中五月一日從原計劃的一天六場臨時加演至十五場,依然場場爆滿。
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觀賞體驗,泉州市木偶劇團將經典節目串成時長一小時的演出,內容豐富緊湊;在舞台兩側配有字幕,方便觀眾理解閩南語唱念的劇情。觀演之餘,遊客還可以在劇場大廳內蓋章留念,或是選購玩具木偶、鑰匙扣、冰箱貼等木偶「周邊」,把千年中國「手辦」帶回家。
據了解,《哪吒.絕地反擊》還將進一步打磨,並計劃與經典劇目《水漫金山》整合成兒童專場,於「六一」兒童節前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