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級借班上課,指導學生寫以「感恩」為主題的記敘文。為了瞭解學情,我讓學生課前預習,在導學案寫出感恩對象,說明感恩理由,並列出三件最難忘的事。我希望他們能夠圍繞主題,明確感恩對象,選擇典型事例,進而展現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導學案收上來後,我才發現問題來了:一是選材單一,缺乏廣度,感恩對象局限於父母、老師、朋友,忽略了其他值得感恩的人;二是選材陳舊,缺乏新意,感恩父母局限於「看醫生」等事件,感恩老師則集中在「嚴批評」等場景,而感恩朋友多是寫「吃喝玩」等經歷。經過一番挑選,我在課堂上展示了三位同學的預習成果,以備交流討論之用。
預習成果一:
1.感恩對象:我的母親。
2.感恩理由:她給予我生命,讓我學會做人,學會自立自強,無時無刻不支持著我。
3.難忘的事:
(1)媽媽精心為我準備生日禮物;
(2)在我生病時,媽媽一夜未睡在照顧我,當我恢復後,她卻病了;
(3)青春期和媽媽吵架。
預習成果二:
1.感恩對象:班主任黎老師。
2.感恩理由:她在我犯下錯誤時及時糾正我,而且會請同學吃零食,喝奶茶。
3.難忘的事:
(1)在第一學段,我跟同學玩過了頭,黎老師及時糾正且教我遇事要冷靜;
(2)黎老師不止一次請同學喝奶茶,她十分慷慨;
(3)在我成績進步時,黎老師會鼓勵、提醒我不要鬆懈,繼續加油。
預習成果三:
1.感恩對象:朋友周梓晴。
2.感恩理由:因為她在我不開心的時候,總是第一個來安慰我。
3.難忘的事:
(1)她經常會照顧我的心情;
(2)去日本旅行的時候,一起瘋一起玩一起鬧;
(3)我們經常會約對方,有時候還會去對方家裡玩。
這些預習成果的感恩對象各不相同,在選材上也較為特別。課上,我讓三位作者輪流匯報,其他同學聽完之後,挑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來談。交流期間,同學就指出「青春期與母親吵架」「老師請喝奶茶」「與朋友一起瘋玩鬧」等事例有吸引力,而且還能通過人物言行反差刻畫人物的性格,令文章有看頭。當然,在選材上,個別事例不夠典型,需要更換;或是前後重複,有待整合;或是脫離寫作意圖(感恩理由),稍欠嚴密。
課前,我也嘗試在DeepSeek上查詢學生撰寫記敘文容易出現的通病,它所給的回應除了「選材單一」「選材陳舊」,還有「選材空洞」一說。確實,很多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容易出現缺乏細節描寫或空喊空號等問題,難以引起讀者共鳴。從文體看,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敘述重在典型事例,描寫重在細節表現,兩者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為此,我在課堂上出示了下水作文《那一束光》(注︰詳見文末),並讓學生聽讀全文,然後從人物描寫、感官描寫等角度分享文章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我選擇的感恩對象是高一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莊麗玲老師。她曾在課堂上表揚我的作文,鼓勵我在校園報刊發表文章,讓我對寫作充滿信心。自從當上老師以後,我希望像她一樣,鼓勵學生熱愛寫作。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是以回母校參加校慶的行蹤為線索,穿插回憶,力求敘事脈絡清晰。學生看完之後,能夠體會到師生情的真摯,對選材有直觀的認知,也能結合肖像、語言等細節描寫或比喻等修辭手法,分析莊老師樂觀開朗、關愛學生等性格特點。為了讓學生能用形象的語言傳達真摯的情感,我要求學生按照以下的指令進行片段寫作。
寫作任務:圍繞感恩對象,選一個最令你感動的瞬間進行片段寫作,要有細節呈現,表達真摯情感。字數不少於一百字。
提示:可從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入手,或是描寫物件、場面、環境細節,或是調動多重感官,傳遞情感溫度。
示例:
籠統敘述:老師表揚我的作文,我很激動。
細節呈現:記得一次,她笑如春風(視覺)地站在講台上,當眾表揚我的作文。我受寵若驚地低著頭(動作),心跳加速,耳朵熱燙(觸覺),身體也禁不住顫抖不已(動作)。(《那一束光》)
很快,學生在白紙上寫出片段,並且踴躍地進行分享。有的同學在敘述自己被老師批評時,能用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傳達緊張的心情;有的同學在敘述運動會上重遇恩師時,能夠藉助比喻的修辭手法,增添文采;有的同學在敘述母親照顧生病的自己時,能夠適當結合環境描寫,烘托母愛的偉大。在點評時,我給學生出示了評價標准,讓他們分別從「選材具體」「情感真摯」「描寫生動」三個角度進行精準點評,難得學生能按評價標準進行點評,並且提出修改意見。大體而言,學生擅長概述事件,但在細節的打磨上尚待加強。事後,同事反饋,該環節如能將學生的作品同步上傳到智慧黑板,點評將會更為便捷,且有成效;學生對感官描寫不太熟悉,可以提供多點示例,讓他們在寫作時參考。
在批改作文時,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夠學會通過兩三件事來抒發感恩之情。部分同學有意識地結合人物描寫(肖像、語言、動作、神態或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或是通過感官描寫(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或味覺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個別同學善於藉助文采句打造開頭、結尾。更難得的是,也有同學在行文中採用事線(如「重遇恩師」)、物線(如「媽媽的手」)等進行敘述,同時穿插回憶,構思巧妙。無疑,若能找到貫穿全文、引領全文的精神主線,文章不難寫出新意。不過,也有同學在寫作上仍然出現一些通病:一是感恩對象不夠明確,只是空泛地寫父母、老師,感情不夠真摯;二是選材空洞,要麼缺乏具體事例,要麼事例單一,要麼在剪裁時,詳略處理不當。不過,正如同事所言,立意大於寫作技巧,學生需要切身體會到感恩的意義,文字才能流露真情,打動讀者。
回顧這一次課,我只是在導入環節簡單回顧了記敘文的文體知識,更多的重心放在寫作過程的指導,尤其是選材與語言,希望學生能夠學會用文字傳遞溫暖,進而培養感恩之心。一堂課的指導成效是有限的,希望學生在生活中認真觀察、細心體驗,待到動筆時,源頭活水自然來。
《那一束光》
適逢普寧二中百年校慶,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母校。回校之前,我跟莊麗玲老師約好見面,她是我讀高一時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多年不見,她還是一如既往地愛笑,如一道光,照得人心頭暖暖的。那年,莊老師帶我們去軍訓,紮兩根麻花辮,穿淺藍色的花衣服,走起路來,腳底生風。雖然牙齒上有氟斑,但她毫不遮掩,也決不恪守古代女子笑不露齒的規訓。我很好奇,這麼多年過去了,她還是那麼樂觀開朗。她坦言道,以前也很內斂,但自從做了老師,性格才不得不變開朗。說起兒子未夠優秀之事,她慨歎道,「當了老師,才知桃李滿天下,自家結苦瓜。」隨即一笑了之。
走過食堂前的操場,我忍不住提起:當年,莊老師讓我們寫「知思錄」,希望凡事能夠知之,思之,錄之。這種做法挺好,既可以鍛煉文筆,也有利於師生溝通。記得一次,她笑如春風地站在講台上,當眾表揚我的作文。我受寵若驚地低著頭,心跳加速,耳朵熱燙,身體也禁不住顫抖不已。之後,她擔任校園文學報的編輯,讓我有機會發表豆腐塊文章,令我喜出望外!
期間,遇到校友,她指著我,驕傲地說,「這是我的嫡傳弟子,現在澳門濠江中學教書。」說來湊巧,我和她都是華南師大畢業,畢業後都當了語文老師。只是我能走到今日,確實離不開她的勉勵。大學期間,我給她寫過信。她在回信中列出十來條寶貴的建議,讓我好好地照顧自己。最難忘的一條是,她勸我在旅途中隨時帶一本書,保持閱讀習慣。她的話很簡短,卻有力量,如一束光。
天黑之際,與莊老師揮手告別,我多想對她說,「莊老師,在您的影響下,我也變得樂觀開朗,盡己所能地去幫助學生發表文章,像當年您鼓勵我寫作那樣。」雖然來不及說,但我能回報的,便是繼續做一束光,照亮學生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