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五月五日電】(潘雨潔)從頸椎骨折、生命垂危到第一次爬出巢箱、自主站立、行走撲跳、淘氣「炫飯」……兩個月來,在西寧野生動物園社交平台官方賬號中,眾多網友持續「追更」雪豹「淩小蟄」的康復日誌,密切關注其體況改善。
三月五日,六月齡重傷雪豹幼崽在三江源腹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野外被巡護員發現,及時送往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治療。目前,這隻名為「淩小蟄」的雪豹身體漸漸好轉,它將何去何從、能否放歸等話題持續引發討論。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齊新章表示,「淩小蟄」回歸野外希望渺茫,「不僅由於傷病,更因其完全不具備野外生存技能。」他說。
「野化放歸是嚴肅的科學問題,需要對救助雪豹進行一系列評估,如身體條件、依賴行為的矯正、自然捕食與處理同伴競爭的能力、心理問題等。」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表示,「此外,哪裡放歸、放歸對不同區域間雪豹的種群交流和遺傳水平造成何種影響等問題,都要慎重考慮。」
儘管目前無法重返自然,但「淩小蟄」的恢復和成長依然在社交網絡上牽動萬千人心。
從事野生動物救助多年的齊新章介紹說,「這些年,我們相繼實施雪豹的癱瘓治療、股骨復位、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以及面部整形等手術,多次實現『零』的突破。」
齊新章說:「一隻雪豹的生存活動需要相當規模的食草動物、草場支撐,它的種群健康於整體高山生態系統而言具有典型指示意義。」
在連新明看來,雪豹作為三江源生物鏈頂端掠食者,具備科學研究、自然教育、文化傳播等多元價值。
「以幾年前救助的雪豹『淩蟄』為例,它放歸時佩戴的衛星追蹤項圈,可用於觀測記錄遷徙路線。」連新明稱,「我們看到,它的活動範圍很大,涉及多地超一千零五十七公里,這可能就是未來雪豹避開人類干擾的棲息廊道。收集這些信息作為打造廊道的基礎,從而保證雪豹棲息地完整性,讓破碎片區的種群得以聯結、交流。」
「應該說,救助和保護行動其實都是以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為出發點的,從自然界層面看,整體生態系統自有法則、能夠自我調節,無需人類主觀干預。」連新明表示,「然而,通過雪豹這一『旗艦種』,讓大家全面認識到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才是救助行動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