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下跪事件」背後文化衝突  承鈺

社會反響呈現出代際與價值觀的分裂。NHK民調顯示,65%的20-39歲受訪者認為「保安員應堅守職業尊嚴」,而50歲以上群體中有54%表示「理解其為保住工作不得已之舉」。這種認知差異恰恰觸及日本「服務立國」戰略的悖論:一方面將「おもてなし(款待)」精神打造為國家品牌,另一方面卻缺乏對從業者基本權益的制度保障。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涉事遊客家屬事後流露的歉意,與當事人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暗示這可能並非集體性文化認知,而是個體權力濫用的極端案例。

事件最應引發警覺的,是服務業「自我貶抑文化」的潛在危害。根據日本勞働組合總聯合會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服務業因職場霸凌導致的鬱悶症診斷案例達3,217件,創歷史新高。當「顧客永遠正確」的教條異化為對從業者人格的壓迫,最終損害的將是整個服務業的品質基礎。此次世博會事件呈現在世人眼前,折射出在全球化與本土化、商業效率與人文關懷之間搖擺的日本社會,亟待建立新的服務倫理框架—既非剝削勞動者的「跪式服務」,亦非剝奪消費者合理訴求的冷漠機制,而是構築於相互尊重基礎上的現代服務關係。肢體上的「下跪」可以觸動大眾神經,但現今社會上不少業者在精神狀態上的「下跪」,以及顧客要求服務者交出的「服務態度」,又是否符合社會現今的文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