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個曾經炙手可熱的話題,從千禧年初至今已經發展將近二十年,上至官門、下至民間百姓,熱情減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大灑金錢支助電影長片開拍、現場表演藝術節目遍地開花、隨處可見的原創獨立品牌店舖,都已經成為「那些年」般的過去新。雖然新冠疫情是無可否認地給予了沉重的衝擊,官方搖擺不定的推動政策也是讓創作人難以為繼,本地在工商民生融入鄰近地區的速度加快,使得地方特色逐漸被影響及被同化,不利因素正在此消彼長地發生,令「文創」在當下已經淪為一個雞肋般的消費符號,十多年來春、秋兩季在塔石廣場舉辦的藝墟,從特色化演變至形式化的走向亦是教人唏噓不已。
今年春季藝墟的官宣指有二百多個來自不同地區的參與單位,現場所見則主要包括中國內地、本地、香港、台灣地區和馬來西亞,擺賣的手作產品集中在佩戴飾品和小型擺件,從使用材料和製作方式均是大同小異,令人感覺墟集內的物品特色欠奉,便於銷售的產品包裝形式使創意更難呈現。其他如衣物、食品、繪畫等只有零星一、兩個攤位,設於玻璃屋旁的音樂表演區內觀眾疏落,整個藝墟的人流和熱鬧程度,在五‧一黃金週期間與議事亭前地區域相比,實在難以想像兩者是身處在同一個小城之中。
墟期、墟集是人類不斷進步中發展出來的社會產物,定期舉辦、吸引來自四方八面的產品集中一地,是促進各地貿易、文化交流和人文聯通的難得機會,不同特色和風格的商品更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可是塔石藝墟顯然在數量和特色之間仍未能取得平衡,試問超過百個攤位卻是販賣著兩至三種產品,而差異只是在於生產者時,選擇單一的確會令人大感失望,這個從近年持續發生至今的現象,也成為藝墟的吸引力下降、人流逐次減少的主要原因。
官方作為活動的籌辦單位,不妨可以多向大型展銷活動的商家取經甚至考慮把策劃項目外判,本澳定期都有嬰幼兒、生活百貨、婚嫁、汽車甚至遊輪的商貿展銷活動,當中的產品也是形式單一且固定,可是人流卻總能維持在一定數量,除了產品的吸引力和銷售價格之外,主辦活動單位有嘗試從眾多商品中找出推銷、宣傳重點,或是創造每次的活動主題,透過將所有已經掌握的產品資料,進行區分及賦予令消費者感到興趣的單項特色,也許這才是把創意商品產業化並推向市場的硬道理,要是繼續現在這種悠閒自理的聚集方式,一旦各地攤主對藝墟的人流完全失去信心時,「塔石藝墟」很快便會成為歷史,取而代之是變作一段文字、一些圖片和零星的視頻,成為互聯網裡那些直播帶貨的網上銷售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