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藝珠海報道】對於拱北口岸,珠澳兩地居民再熟悉不過,這座佔地八萬五千平方米的建築矗立於兩地交界處,承載著日均三十萬進出境人流,見證著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譜寫出華彩篇章。據統計,今年一至十一月經拱北口岸進出境人員已超一億人次。
年復一年,拱北海關所屬閘口海關駐守在這裡,刻寫下監管提質、服務增效的「海關印記」。
一九九九年,澳門歷史翻開嶄新一頁。當年十月二日,作為彼時澳門連接內地的唯一陸路口岸──拱北口岸新聯檢大樓正式啟用,設計日通關流量十五萬人次。
隨著CEPA、「個人港澳自由行」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出台,珠澳口岸迎來「大通關」時代。二0一一年,拱北口岸進出境旅客創下了近億人次的紀錄,遠超一九九九年的三千萬人次。通關人數持續增長、查驗設備反覆運算升級……二0一三年六月,拱北口岸再添「兩翼」擴容,日通關能力增至三十五萬人次,預留通關能力增至五十萬人次。
二0二二年十月,拱北口岸聯檢樓安全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封閉施工作業,涉及改造面積達三萬三千平方米。
今年三月十五日,拱北口岸聯檢樓出入境大廳舊改完成並恢復通關。改造後的出入境海關旅檢大廳,查驗通道寬敞通透,標識指引規整清晰,設施設備高效穩定運行。
口岸出入境旅客迅猛增加的背後,是內地與澳門日益密切的往來,這對閘口海關優化監管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0一一年,拱北口岸進出境客流總量達到了近億人次,首次成為全國第一大陸路旅檢口岸。如今,步入拱北口岸旅檢大廳,X光機精確掃描分析行李構成、紅外測溫儀自動遙感測溫、移動單兵平台整合音視頻執法記錄……隨著智慧旅檢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現代化智慧設備讓海關監管「耳聰目明」、守法旅客通關便捷順暢。
每天早晨六時,拱北口岸東側的「鮮活產品綠色通道」已繁忙起來。在這條三百米的通道上,運輸的是來自全國多地的瓜果蔬菜、魚蝦凍禽,它們從內地的田間地頭、海洋牧場而來,跨越省市,一路上到澳門市民的餐桌。
海關查驗平台一側的顯示幕上,貨車車牌、通關狀態等資訊即時刷新。這是海關回應企業訴求上線的小程式,實現了多個部門之間對企業報關、車輛進出場、查驗狀態等資訊的互通,「一票多車易漏單」「企業來回跑」等問題迎刃而解。
為了讓出口食材搶「鮮」更保「鮮」,供澳鮮活產品的監管模式也在不斷改革。
去年一月,拱北海關試點實施供澳冰鮮水產品「三聯三同」監管新模式,供澳冰鮮水產品原有的出口前監管「批批申報」的模式,改為一個月只需集中申報一次,企業通關時間縮減百分之五十,已惠及超五千噸冰鮮水產品供澳門。
越來越密集的車流、越來越豐富的物資,正經由這條「綠色生命線」一路駛向澳門,奔流不息。據統計,自一九九九年以來,經拱北關區供應澳門的鮮活產品累計達四百七十萬二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