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澳門文學館  圖文/綠水青山

 澳門文學館位於荷蘭園的塔石區,這區有很多特色的葡式建築物,如澳門文學館外牆莊嚴美麗,磚紅泥黃兩色散發出亮麗典雅的葡國色彩,這棟建築物原是公務員住宅,門前的小花園種植的灌木修剪成圖案,展露閒靜的幽雅與毗鄰繁忙馬路,顯得不恊調。

 澳門曾被視為「文化沙漠」,在這個展覽館內卻有澳門文學的園丁在努力耕耘。澳門文學館內介紹的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他們大多數都是從是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前輩,他們默默地為澳門的文學耕耘,灌溉文學的年青苗圃,他們像是我們身邊的鄰居好友般的親切,澳門的文學工作者在報章撰寫專欄,他們的思想感情以文學的手法表達,與讀者精神交流。又將所見所聞反映在生活現實中,讀者從文章中接收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觀。文學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資源,文學藝術推廣得宜則有助市民精神解放和心靈富足。與此同時文學工作者亦負起傳承的責任,他們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悉心的培育年輕的後進,將文學的種子栽培灌溉,將澳門文學的嬌豔的花朵並延續下去。

 然而剛起步的澳門文學,羽翼仍未豐滿有待成長,至今澳門還沒有出現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作品,但我相信往後的年輕人會將澳門的文學逐步推進,將澳門人的文學素養、語言精神創造新的文化,澳門文學已構建起多元共融,人情濃厚的本土形象。

 澳門文學館的建立,體現着特區政府對澳門文學的尊重和珍視。這個小空間展示小城文學收穫及其發展進程的觀賞地方,成為作家之間互動區,亦是作家與讀者之間互動互補的交流平台。

 澳門文學館分成三個展區

 A區介紹:古今中外

 明清的中外騷人墨客旅居或遊歷澳門時,留下了不少佳作。如戲曲家湯顯祖在元朝萬曆年間將澳門社會生活情況的詩文留下。館內亦有展示葡文文學,在十六世紀留下葡國詩人賈梅士在澳門寫下了《葡國魂》。另位一葡國詩人庇山耶在十九世紀末在澳門創作了影響深遠的詩集《滴漏》。該時期不同種族和語言的文學創作儘管沒有實質的交集,卻為澳門文學埋下了多元發展的種子。

 B區:中葡文構建起澳門本土文學的形象

 中文文學區

 澳門文學創作方面,得到澳門的文學社團和各種文學期刊的支持,以及報章刊物的出現,為作家們提供了豐富的展示平台。作家將他們的文學作品結集出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澳門筆會」標誌着澳門文學發展,其後創辦的綜合性文藝刊物《澳門筆滙》,更為文學的創作提供沃土。

 葡語文學區

 澳門的葡語文學最能體現澳門文學的多元性,高美士則通過翻譯文學為中葡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然而還有許多在澳門的葡人和外國人的文學創作,為澳門的文學貢獻出美好的果實。

 C區的書影牆

 透過色彩斑斕的書影,參觀者可看到自十六世紀以來不同時期澳門具代表性的中葡詩人、作家和文學刊物的出版作品,是澳門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朝向未來的一個整體象徵。

 「書影牆」讓參觀者能在影像中,發現和感受到澳門文學傳承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