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天的世界發明大會中國區總決賽上週在河南鄭州成功舉辦,我有幸代表學校,成為澳門代表團的一員,參與到決賽當中,與全國各地的上千名青少年齊聚一堂,一決高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也呼應了這次大賽的口號:「創新啟智未來」,帶著這份初心,我信心滿滿地帶上自己的作品,踏上了賽場。
我們組的研究項目是「便攜式空氣調節裝置」,回想起當初立項時,我一拍腦門,靈感一現,想到如果可以隨時隨地帶著一部空調,那樣就不怕熱了,於是我和團隊就確定了這個研究方向。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發現,空調雖然要為我們帶來舒適,但我們也要注重環保,在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傳統空調對空氣造成的污染早已超出我們想像,於是我們的便攜式空調便改以半導體制冷。
老師告訴我們,創新要求我們腦洞夠大,要敢想,但也要落實到一步步的行動上,不能不切實際,更不能紙上談兵。一開始我們都覺得,空調怎麼可能做到便攜,但有需求就有創新,短短五個月時間,我們就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硬是造了一部只有一個盒子大小的空調,而且還是半導體製冷!
我們反復做過幾次測試,也得到了一些數據,經過一個多月的改良,參賽的作品已經進化到了2.0的版本,記得當時進入賽場的時候,別的選手都給這件作品投來驚訝的眼光,連評審老師都說:「從構思到成品,真不容易啊!」沒錯,創新就是一段艱辛的歷程,要敢想敢做,才能實現。正如港珠澳大橋的建造,是在經過了荷蘭和韓國的拒絕後,由中國工程師扛起了大樑,一群中國工程師,用大膽的創新思維,完成了這一不可能的任務,揚名海外。如果他們沒有大膽的創新思維,沒有超乎常人的執行力,這項奇跡般的工程就不會出現在我們面前,更不會讓我們如今能半小時直達香港。
歸根結底,創新不能沒有現實的支持,但創新也需要腦洞,也需要天馬行空的想法,只要付諸實踐,不畏艱難,不怕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一次次地站起來,終究能邁向成功。加入創新小組,讓我學到最重要的就是創新的思維,創新的心態,創新的實踐,三者缺一不可,希望在日後參與比賽的歷練中,我能成長更多,能學到更多,能真正地讓創新引領未來,讓科技成就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