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變「廢」為金:中國加快綠色循環打造新增長點 馬欣然 屈彥

 「3個塑料瓶合成一條絲巾」「吃掉舊電池,吐出新電池」……變「廢」為金正在中國中東部內陸小城安徽界首上演。

 作為循環經濟標準化國家級試點,界首每年回收利用廢舊蓄電池、廢鋁材、廢塑料400多萬噸,再生鉛年產能99萬噸,再生動力電池1億隻以上,全國每5隻動力電池就有一隻是「界首造」。

 「中國人講環保,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十萬界首人化身淘廢品的收貨郎。」界首電池回收商戶王勝利說,公司日均接待十餘輛來自河南、山東等地裝載廢舊電池的貨車,從中提取鉛、塑料、銅等資源,一年能賺一兩百萬元。

 截至目前,界首高新區資源循環利用特色產業擁有規上企業81家,2023年完成工業產值330億元,佔界首市工業總產值的74%。

 當前,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目前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超過3.5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當前,中國正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新增長點。

 最新的一組數據展現了中國的綠色增長奇跡——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下降26.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60%以上。

 「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多勞動就業和更高發展質量的創新型經濟,是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所採取的積極應對之策,將有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安徽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季昆森說。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快速發展期,業內預測動力電池即將迎來「以舊換新」高峰期。合肥國軒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改變「資源—廢物—排放」的線型物質流動過程,打造出「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原料再製造—材料再製造—動力電池再製造」的全生命周期循環利用體系。

 「模式創新有助於產業開闢新領域、塑造新動能。未來將以新建的肥東動力電池回收生產基地為依託,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國軒循環公司總經理王德釗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近日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力爭全年推動大中城市新增標準化規範化回收站點2000個,建設綠色分揀中心200個。

 技術創新是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廢棄物新型處理技術紛紛湧現,數智化加速賦能。

 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車間內,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經過爐渣緩冷、破碎篩分等處理工序,實現廢渣回收再利用。

 「通過技術升級改造,我們每年回收銅金屬量達1.43萬噸,資源量相當於一座中型銅礦山規模。」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總經理文燕說。

 值得一提的是,該銅冶煉渣資源循環再生利用項目已形成「無廢模式」,所有生產用水均循環利用,產品銅精礦作為原料返回公司冶煉系統,尾砂外售給水泥廠作為水泥添加劑使用,資源全部得到充分利用。

 放眼全國,一批先進技術的應用正在發揮「加法效應」,為綠色中國賦能添力。截至今年4月底,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累計上架綠色技術3600多項,促成交易1324項,交易額超31億元,一些重點大中型企業的能耗水耗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綠色消費也對推動產品生產、流通、回收、再利用各環節實現節能減碳和循環發展有重要作用。

 自帶咖啡杯到店消費,還可以將咖啡渣打包帶走,用來養花、除味;選擇購買「無標籤裸裝版」產品,放棄瓶身上的塑料標籤;各類閒置買賣平台上,物品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在中國,綠色環保的消費趨勢漸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啟「循環購」模式。2023年有消費趨勢報告顯示,73.8%的消費者會在日常生活中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的產品或品牌,「90後」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溢價接受度最高。

 從工廠車間節能「減」碳、循環回收綠色「加」力,到消費者綠色環保的「近零碳」生活方式,一加一減之間,是中國人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生活態度的綠色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