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葫蘆寓意「福祿」,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古往今來,葫蘆常常作為護身符、平安符,陪伴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葫蘆雕刻技藝,在中國黃河沿岸流傳已有千餘年。藝人們以針刀為筆,在葫蘆上雕畫出大千世界。地處黃河之濱的甘肅蘭州阮家四代,八十多年來學藝、做人、傳承並創新著古老的技法。
指尖技藝傳四代
燈影昏黃,鉛筆繪製的孩童在葫蘆上變得影影綽綽。阮熙越拿著刻刀,精準地劃下線條,每刻一筆,都會用手拂去毛屑。數次反覆雕刻下,孩童在凹凸的光影變幻中逐漸變得立體。對於1987年出生的阮熙越來說,這個技法她已經反覆練習了十幾年。
阮熙越從小在葫蘆的世界裡長大。到她這一輩,阮家傳承蘭州刻葫蘆技藝已經歷四代人。
蘭州刻葫蘆的歷史起源於魏晉時期。彼時,綿延的古絲綢之路上,葫蘆常被商隊用作盛裝酒水的用具,掛在身上或駱駝上。後來為了將葫蘆裝飾得更加好看,古人開始在葫蘆上作畫。明清時期,刻繪一體的葫蘆雕刻技藝逐漸成為能工巧匠謀生的一門手藝。
阮家葫蘆雕刻的第一代人阮光宇是阮熙越的曾祖父。那時候,蘭州刻葫蘆的手藝人多遵循臨摹舊習,按傳統圖版雕刻。阮光宇接觸到這一技藝後,能書善畫的他以刀作筆,開始在葫蘆上創作,將山水繪畫、古典文學等元素搬上葫蘆。
阮熙越的祖父阮文輝是第二代傳承人,擅長微雕。蘭州本地特產的雞蛋葫蘆大小如雞蛋、皮薄質軟。阮文輝在4至5釐米直徑的雞蛋葫蘆上微雕了3000餘字204首唐詩,被博物館收藏。
阮熙越的母親阮琳是第三代傳承人,她不僅傳承了父親的微雕技藝,還善畫仕女。
「一代一代都在努力攀登技藝的高峰,逐漸就壘起了一座高山。父輩們站在高山之巔讓葫蘆技藝立於天地,我的使命是讓葫蘆見眾生。」阮熙越說。
「安放心靈」的方式
今年62歲的阮琳還記得,女兒阮熙越的第一件作品,是小學二年級時在葫蘆上刻畫的菩薩佛手。那時,她正在埋頭雕刻,女兒拿起案上敦煌文化的書翻著看,然後就模仿著畫了起來。「她刻得太好了,我現在都記得當時驚喜的感覺。」阮琳說。
「耳濡目染」是這個雕刻世家傳承藝術天分的方式。從祖父到阮熙越,每一代人的屋子裡都有一個寫字、看書、繪畫的書案。孩子們的寫寫畫畫與雕刻創作總能得到長輩的鼓勵。
正是成長環境的影響,自小就喜歡寫書法的阮熙越找到了與葫蘆對話的方式,並沉浸其間。
葫蘆雕刻的構思是對山水文化、自然人文、社會生活的吸收創作,而從每一個葫蘆表皮的刮壓打磨到構圖繪畫,再到反覆雕刻和著墨填色,都是一步都不能錯的「煉心之旅」,需要的是定心、細心、耐心。
「刻葫蘆是我安放心靈的方式。」阮熙越說。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在阮式雕刻葫蘆研習所,人們彷彿能一眼看盡世界上最多的葫蘆:形態上大的小的、圓的橢的、長的以及長疙瘩的;圖案上有動物人物、詩歌名篇、自然風光等;功能上可以戴的穿的、擺的掛的……環肥燕瘦的雕刻葫蘆與大眾豐富的內心世界實現同頻。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要讓傳統技藝保持傳承與活力,最重要的是實現大眾流通。」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阮熙越決定探索葫蘆雕刻的市場化道路。
父輩們都傾向於滿工作品,用精雕細琢和慢條斯理來打造昂貴的精品。阮熙越則喜歡豐子愷的風格,用拙一點的筆調勾勒意境,給想象留餘地。
早在幾年前,《旅行青蛙》這款遊戲深受中國年輕人喜歡,她嘗試以旅行青蛙的形象為主題創作,意外走俏市場。慢慢地,她將更多動漫作品、「網紅」文物等融入創作,並結合文創產品做出葫蘆鏡子、配飾、茶葉罐、包等,傳達不同的生活態度。
雖然家族傳承歷史悠久,但阮家卻從不「獨佔」這份技藝。只要有人願意靜下來學,他們就願意教。「文化是眾人的事業。眾人拾柴,文化這把火才能越燒越紅火。」阮琳說。
今年以來,阮熙越平均一週接待前來研學的人數超千人次。阮熙越說,很多孩子在接觸到葫蘆雕刻後,由衷發出「怪不得這是非遺」的感慨,這讓她覺得很感動。
如今,受阮熙越的影響,已經退居二線的阮琳學習利用新媒體平台和年輕人交流,並為女兒的文化創意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每一代手藝人都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前人為我們立起了高高的旗桿,後人要讓旗桿的根扎得更穩。」阮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