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甜)願「吃苦教育」不再有  初航

今年暑期,由沈騰、馬麗主演的電影《抓娃娃》引發了很多討論,且兩極分化。部分人認為這是一部成功的喜劇商業片。另一部分人認為這部電影是「東亞教育恐怖片」;片中父母「沒苦硬吃」的苦難教育和「我是為你好」的操作讓不少觀眾在電影院看得是脊背發涼。有人質疑影片中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有人表示理解認同,認為吃苦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吃苦教育」為何會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吃苦教育,真的能培養出好孩子嗎?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鼓吹「吃苦教育」,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等說法可見一斑。在現實生活中,相信現在依舊有很多家庭信奉這種苦難式教育。不少父母覺得苦難是個好東西,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甚至是值得追尋的。許多父母試圖通過「吃苦教育」來激發孩子的潛能。一種最常出現在家長們身上的心理是:生怕孩子小時候過得太舒服,長大後萬一遇到磨難會承受不住。他們期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期望孩子能學會珍惜和感恩。但很多時候,父母的付出只感動了自己,卻沒有感動孩子。

作家毛姆說曾說過「苦難無法使人更高貴,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瑣、狹隘、猜忌。」余華在《活著》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是呀,人生的苦已經夠多了,真的沒必要再人為製造苦難。要想培养出感恩的好孩子,做父母真的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從自我感動走向真正的情感溝通和共同成長。願與各位父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