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榜)三國曹氏父子(下)  林老師

 建議殺象的人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不行啊,為了稱重量,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大多行不通。這時,從人群裡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辦法。」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你倒說說,有甚麼法子?」兒子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父親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按兒子方法準備,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人跟隨曹操來到河邊。這裡停著一艘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對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痕。接著叫人把象牽回岸上後,再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讓船身一點一點往下沉。待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痕和水面一樣對齊時,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上船。大臣們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一看到這裡都不由得連聲稱讚:「好辦法!好辦法!」現在大家都明白,只要把船裡的全部石頭稱一下,這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曹操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和司馬光、孔融等為當時神童輩),深受曹操喜愛。可惜的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沖病重不治去世,年僅十二歲。

 而談到曹氏兄弟,總令人想起廣為人知比喻手足不和,兄弟鬩牆的那個「七步成詩」典故。它出自該時期魏國已成著名文人的曹植,在其兄曹丕稱帝後,因為一件小事,曹丕便趁機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卻要求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難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從。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他在踱步之間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羞愧,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另一出處是《世說新語‧文學》曰:「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這一典故可見作為弟弟的曹植有才氣、文思敏捷。

 但在中國文學歷史中,能真正反映曹植的才華乃筆者初中時期讀的一篇「建安文風」的範文《贈白馬王彪》並序;因背誦需要,文句鏗鏘,朗朗上口,當中部分段子,至今記憶猶深,如;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我馬玄以黃。玄黃猶能進,……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曹丕雖位居魏帝,但其文學成就亦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如由他著述的文學評論文章《典論‧論文》,就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典論‧論文》是他所寫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書的形式寫成,是曹丕關於國家大事一系列的問題的論文總集。但是很可惜,這二十篇文章到現在大多已經佚散,只剩下殘章斷簡,可幸的是,由於被南朝蕭統選了它入《昭明文選》,得以令《論文》完整保留下來。

 曹丕是三曹文學評論中成就較高的一位,而《典論‧論文》講詩文不應單純追求辭藻華麗,要以氣為主,曹丕的文章特別好讀,比如他的詩歌《燕歌行》便是一例。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喜歡曹操、曹丕,但這並不能抹殺二人在文學上的貢獻,語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三曹在在「建安文學」的成就,更佔重要一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