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月」展澳多樣文化特色 與市民分享藝術與生活之美

 【特訊】為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並提升美學素養,由文化局主辦的「文化傳播月」圓滿結束,帶來一系列共五十六場深受歡迎的藝文活動。活動涵蓋傳統手藝、非遺技藝、自然美育及當代藝術等多種元素,獲得市民支持。透過精彩紛呈的活動,推動中華文化傳承,提升大眾對美學觸覺與素養,同時進一步加深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連結。

 「文化傳播月」展現澳門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色,與市民分享藝術與生活之美。「美學說」特邀著名視覺藝術家葉錦添以「三個模式的未來」為題,為觀眾闡釋「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講座藉「遠古未來,重疊無間」「出入時間,原神之流」及「反虛入渾,績健為雄」三個章節,介紹其於電影、舞台設計、策展以及視覺藝術等領域中的多項作品和創作理念,並分享有關時間、空間、中西文化融和、虛實結合等多維角度的獨到見解。講座啟發觀眾對藝術的感知及延伸思考,探索美學未來發展更多可能性。是次講座設有網上直播回放,有興趣者可於臉書專頁「ICArt藝文棧」重溫。

 為讓社區不同層面的市民與藝文愛好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藝術之美,文化局與不同機構組織社區專場:分別邀請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組識親子家庭參與「香繞古韻:漢服手搓線香體驗工作坊」,邀請善明會的長者義工參加「花藝設計工作坊」,以及組識澳門文化藝術青少年計劃學員參與「非遺零距離──解構魚行醉龍節文化體驗坊」,均吸引眾多參與者。

 此外,多項體驗式活動讓大眾親身參與不同形式的藝術:「傳承『手』藝」讓參加者親手裝訂中式線裝書,並近距離欣賞擁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珍貴文獻;於古色古香的鄭家大屋穿戴漢服體驗中國古代文化及手搓線香非遺技藝;「非遺零距離─解構魚行醉龍節文化體驗坊」的專場,讓學員了解魚行醉龍節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藝.嘗空間」結合特色文化環境,將參加者帶到澳門的世界遺產及歷史建築現場,通過世遺簇絨地毯製作、世遺積木創作、自然美育探索、何東圖書館花園賞花以及澳門文學館親子創作遊等多項藝術創作活動,不僅記錄美好生活,也讓參加者親身體驗和發掘世遺之美、探索澳門文化蘊涵。

 多場「藝文零距離」提供了多元藝術體驗活動,除以數位化角度沉浸式遊歷大三巴的歷史風貌外,「音校的一天」和「舞校的一天」帶領學生及家長了解文化局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和舞蹈專業學生的學習生活;「我是小觀眾──劇場後台探索之旅欣賞精彩戲劇演出之餘,亦深入後台近距離了解幕後工作。

 「文化傳播月」藉豐富的藝文活動,積極推廣多元文化,將藝術帶入更多參與者的生活中,培養公眾對美學欣賞和理解,與大眾共同探尋藝術之美。文化局將繼續致力做好推動文化發展的工作,並持續走進社區,拉近市民生活與藝術的距離,讓市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澳門的多元文化及歷史內涵。◇